熊为什么总是笨手笨脚的-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早教资源 >熊为什么总是笨手笨脚的

熊为什么总是笨手笨脚的

2015-10-29

远古时候,熊是十分灵巧的,他跑得飞快,连兔子也跑不过他。许多兔子都因此成了熊的美餐。一天,又有一只兔子被熊追撵得没命地逃跑着。这时,一堵绝壁挡住了去路。兔子急中生智,转身就把脊背抵在岩壁上,大声惊呼:“熊大哥,快躲开啊,这堵岩石马上就要垮下来了!我要是一松开,你我都没命了!”熊抬头一看,他不晓得是天上的白云在飘荡,只觉得真是岩子在晃摇,不禁吓得回头就逃。

谁知过了几天,兔子呼哧呼哧地刚刚跃上一个陡坡,迎面又碰上老熊蹲在那里。“今天坏了!”兔子晓得自己后腿长,如果下坡就要吃大亏。他四下望望,眼睛一亮,朝旁边的一堆牛屎跳过去,使劲地搓揉起来。老熊见兔子还活着,惊奇地问:“啊,你咋个还活着?”兔子回答:“那天,我差点就要压扁了,是百兽之王救了我的命啊!”

老熊想吃兔子,就不紧不慢地走上前,装模作样地问:“你在揉什么东西,咋个这么用力?”“我在给百兽之王揉面做粑粑啊!”“我来帮你揉……”

老熊说着,伸出手掌就要抓兔子。兔子机灵地闪到一边:“那太好了,我正愁着自己力气小呢!百兽之王说,面是揉的功夫,你起紧帮我揉呀!兽王晓得会夸奖你的。”于是老熊伸出手掌去揉面,谁知他刚弯腰去搓,就被牛屎滑得咕嘟嘟地滚下陡坡,等他忍着痛重新上到坡项,兔子已经跑得没影了。

老熊气得直哼,发誓非要吃了这只兔子不可!

后来,老熊终于找到了兔子的住处。免子早有准备,他一见老熊气汹汹地追来,马上爬上树,拿一根木棒,朝树丫间的蜂窝假装着敲打,嘴里还不住地叫着“当,当……”老熊大吼:“兔子!今天你逃不脱了,快给我滚下来!”“熊大哥,我哪有闲工夫跟你闹啊,兽王叫我打锣召集百兽呢,他们一会儿就要到了!”

一听兽王要来,老熊怕到时不好抓兔子,忙爬上树。兔子立刻把木棒递到老熊面前。熊刚刚接到木棒,就听兔子着急地喊:“喏,兽王领着一大群兽过来了,快打锣呀!”老熊一听怕了,顾不得细看,擂起木棒就朝马蜂窝重重打去。兔子顺口“当当”叫了两声,乘机跳下树就跑开了。马蜂窝只两三下就被打得粉碎,只见一大群马蜂飞起来,把老熊团团围住,老熊跑也跑不成,被蜇得鼻红脸肿,周身巨痛,眼睛都睁不开了。他瞎摸一阵,“啪”地一下从树上重重摔到地上,动也动不得。

从这以后,老熊就成了笨手笨脚的样子,再也追不赢兔子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与“熊为什么总是笨手笨脚的”相关文章
这篇教男人如何带孩子的好文!转给爸爸们看!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痴迷不悟
常跟孩子“绕口令”,孩子聪明又伶俐!100首,请收好!
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
章莹颖事件,背后真相让人深思!
看过“熊为什么总是笨手笨脚的”还看
适合宝宝的经典音乐 宝妈们收货啦
如何给孩子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提高宝宝温差适应能力的十条
宝宝各年龄段要接受的独立训练
宝宝打嗝应该如何处理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溺爱可让孩子发育成低能儿
    看美国家庭让孩子了解的应急预案
    教育孩子的2大难点
    新生儿身心特点 科学早教
    养育出色女儿 父母各不同
    警惕伤害孩子身心10种溺爱形式
    正话反说要讲技巧
    孩子自己“造词”正常吗?
    李阳幼时常被打骂是家暴重要原因
    最容易伤害宝宝自信的口头禅
    注意低情商宝宝的三种表现
    莫把童趣当做宝宝才艺之路的祭品
    教育BB抓住10个最佳时机
    德国人的传统:继承父辈玩具
    父母不该说的6大关键词
    数学启蒙 给宝宝数数123
    父母错误心态毒害宝宝心灵
    贵族运动能培养孩子贵族气质?
    带孩子上班 双赢的职场早教
    切记家长绝不能说的四句话!
    要温和对待孩子大声尖叫
    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
    2岁宝宝为啥不喜欢一起玩
    适合0-1岁宝宝的7语言游戏
    教育孩子时,请控制你的废话
    看“海绵宝宝”的孩子学习差
    6妙法帮BB顺利度过认生期
    宝宝百岁必做哪些事?
    完美父母容易教出自卑孩子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