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

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

2018-04-13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识字,将来智力水平越高。持此观点的家长都在孩子两岁左右,甚至在孩子一岁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包括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逛街时也抓住机会教宝宝认文字。

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机械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与主张“早起步”的家长不同,也有家长认为,识字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儿阶段不应当进行识字教育,识字应是小学教育的任务。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

的确,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据记载,清朝的戴震9岁时才会说话,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7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显示:3岁前没有开始识字的幼儿容易患语言“小儿麻痹症”,以致进入小学后阅读困难,适应能力差,影响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障碍。0到6岁大脑处于记忆能力最强阶段,是识字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岁开始阅读的经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顺应规律结合实际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0到6岁学会2500个字,能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年龄,而阅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然,如果将识字早晚作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很片面的。3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动作,不可能通过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使能认一些字,也是机械记忆,就是把文字当成一种图形强行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好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孩子识字不仅要顺应儿童学习的规律,更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观察、多了解,培养孩子对识字、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阅读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优质课(蒋静).avi

与“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还看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响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李嘉欣重培养儿子EQ和责任感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让生活更有条理的十件事
    七成父母“爱错”孩子
    维多利亚曝育儿经为小编素颜
    爸爸给女儿这6种礼物最可贵
    好父母成“祸害”
    专家的意见:关于夏令时
    该如何来教养剖腹产宝宝
    解读宝宝眼中的色彩世界
    为何虐童事件频发不止?
    怎样让认生宝宝不胆怯
    如何教宝宝抵制诱惑
    会毁掉孩子自尊的做法
    孩子3岁前,父母切忌做8件事情
    坚持抚触:提升孩子的情商
    家庭教育20条“金科玉律”
    别让“苹果”变成“毒苹果”
    如何避免父母可能犯的8大错
    教你“愉快家教”的7个妙招
    关于袋鼠式护理的小提示
    “带”宝宝变成“抢”宝宝?
    那些国外父母教我们的育儿事
    老人带好宝宝的四个条件
    “破坏大王”的六大理由
    让孩子性格变好的八条策略
    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
    中国式育儿的十大致命伤
    单亲家庭的八种教育方法
    孩子拆玩具应当鼓励?
    培养“出色宝宝”十个秘籍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