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8-01-29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用它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昵,就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很久,然后长长地叹气。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从那次起,陈姐开始观察,她发现,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勾肩搭背牵手挽臂,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踽踽独行。

陈姐夫妇询问女儿,可孩子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和女儿聊了几次,初步得出结论:幼时孩子长期生活在思想紧张、精神焦虑的心理状况中,长此以往,就诱发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而罪魁祸首,竟是父母的严格。

陈姐对女儿,从没惯过。一岁多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起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起冲突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陈姐都会将她推回战场:“不惯你这臭毛病!”

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说:“妈妈,你帮我去打小武!”陈姐不仅没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哭什么!没出息的样子!早跟你说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们干嘛!”

后来,孩子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孩子越长大越顺从,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格,陈姐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陈姐说:“在我们带孩子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说惯孩子就是杀孩子。为了让她独立,我只好狠狠心把她推出去。谁能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惯子如杀子,可这里所说的惯,是极端化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纵容孩子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而不是,连最基本的爱和支持都不给。

被严格要求的孩子,短线上很容易赢过同龄人。可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你好”为由的过度克制,都会变成孩子成人后无法疗愈的心伤。

就像陈姐的女儿,她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出于自我保护,便把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避免灰尘的同时也隔绝了阳光。

这样长大的孩子,对于爱的把握能力往往会矫枉过正。因为她们没被正确地爱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更别提爱他人了。

有位旁人眼中优秀无比的女生曾在微博写到:我羡慕所有在坦然的爱里长大的小孩,像我这种从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自己哭完自己擦眼泪的人,别人给得多一点就会惶恐不安,为了想要多一点点爱,又要去飞蛾扑火。

我很感谢父母让我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时也会觉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而爱,恰恰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得不到时就飞蛾扑火,得到时又诚惶诚恐。在爱里患得患失的成年人,他们的字典里缺这两个词:安全和平衡。

中国的父母,素来内敛,不会在言语和肢体上对孩子表达爱意。唯一的出口,就是行为上的体现。

可还是有许多父母,因为害怕惯大的孩子没出息,“理性”地关闭了这一出口。

这是一代父母的认知局限,也是一代孩子的隐痛。

我的好朋友一一,母亲早亡,又自小家贫,所以从认识起,她就一直带着两个标签:“单亲家庭”和“贫困生”。

可她身上,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相反,她很开朗,也很热情。对于家中单亲、贫穷的状况,毫不忌讳,说起来云淡风轻;有时朋友们物质上的帮助,她也会坦然接受,真诚道谢。

有一次,她讲了一件儿时的小事,我听了触动很大。

那次有个亲戚来家,拿了一小包糖。亲戚走后,父亲把一小包糖都塞给她,然后带她下地干活。那一整天,她都坐在树下吃糖,后来舌头发疼吃不下了,就把剩下的糖,都剥了糖纸泡入水中。

父亲收工时,她正在拿糖水倒地上吸引蚂蚁,于是嗔怪了一句:“臭丫头,宁愿喂蚂蚁也不知道给我吃一块啊!”

说这件事时,一一的语气是自责的,她说:“那时我真是不懂事,都不知道主动分享一块给爸爸吃。”

可她的表情,却格外的温暖柔和,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情境之中,变成那个被父亲宠溺着的幸福小孩。

听完那个故事,我忽然找到了一一出身贫苦却能豁达平和的原因。因为“惯”,因为父亲从小无条件的爱,让她的内心丰富而充盈。

哪怕贫穷,哪怕单亲,来自父亲那份深沉又直接的爱,就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个被爱包裹着惯大的人,有着充足的爱的库存,所以内心充实,没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影响,心态平和坦荡。

在爱中长大的人,才会修得一颗平常心。

《爸爸去哪儿》播了这么多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第一期时,村长对石头的一次小采访。

村长问:“你觉得爸爸爱你吗?”

听到问题后,石头眼神飘忽,脸上写着不自信和不确定。

他犹豫了很久说:“有时候会爱我吧。”“不爱我的时候,就不理我呗。”

石头的表情和话语刺痛了我心中那个没长大的自己,也唤醒了已成为妈妈的我。

世间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一点都不肯惯着孩子,传达到孩子那里,就会变成不一样的答案。

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你不惯着我,就是不爱我。

而“父母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会写入孩子的潜意识,令他终其一生都逃不出“身后空无一人”的孤独感。

孩子,原本就是用来“惯”的。

被惯大的孩子,内心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会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知道,父母是他们永远的退路和归属。

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孩子。容许孩子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无理取闹,放任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可不应该过于理性。

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请多多地“惯”着孩子吧!趁他还小,还需要,还依赖。

别等孩子大了,远了,徒留后悔。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与“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还看
培养宝宝的自然观察智能
良好的亲子教育必备八大智慧
留洋博士的亲子手记
美国儿科专家传授8个育儿技巧
粗线条妈妈育儿诀:不刻意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春节和BB说走就走的旅行
    老人带孩子 这些行为必须纠正
    隔代教育必须纠正的那些误区
    教你如何读懂婴儿的肢体语言
    最好不要让婴幼儿看电视
    走出孕育“神童”的误区
    涨姿势:男孩节的习俗你造吗?
    宝宝要上幼儿园 提前半年做准备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 4句话不可说
    培养优秀BB 抓住6岁前的关键期
    小学学历最幸福 孩子你为什么读书?
    早期教育注意四个误区
    放养而非放任 科学育儿三原则
    脸型也能反映宝宝智商
    iPad iPhone 电视 伤害视力哪家强?
    中国家长的4大早教误区
    熊孩子怎么教育 沟通是关键
    如何让孩子进行体验式成长?
    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
    早教从什么时候开始 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教育
    我的孩子居然被我亲手“送”给了人贩子
    男宝女宝大不同 做合格的“守望者”
    为老人正名 隔代教育可双赢
    早教误区,家长你有木有?
    孩子最怕的事情你知道吗?
    千奇百怪的育儿“歪招”
    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国脉圣田幼儿园开展家长开放日促进交流
    晒娃狂魔看过来:家有宝 轻点晒
    幸福家庭必备7要素 你家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