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育孩子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后果严重!-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这样教育孩子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后果严重!

这样教育孩子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后果严重!

2017-12-06

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觉得非常的有道理。她说:

我觉得,有些家长管教小孩的时候,给孩子的理由,经常是错的。

比如我上次坐高铁,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总是拿脚使劲踢我椅子,持续了很长时间,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

我回头跟他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椅子了?”他妈妈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首先,我真的没生气。其次,就算我生气了,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

你应该说:“不要踢别人椅子,这是不礼貌的。”

这个妈妈教训的原因说错了,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周围人不生气,我干什么都可以。”

确实,像这位网友说的现象生活中非常的普遍。有些时候是父母给孩子讲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愿意听,效果远不如跟孩子说“再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不听话医生要来给你打针”之类的有效。有些时候是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特别担心孩子被别人说是“熊孩子”,一着急就随口说了。

但教育孩子不能只讲目的,不讲方法。方法错了,虽然暂时达到了目的,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会埋下隐患。

我有一个朋友在前年生了二胎,她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原本懂事乖巧的大宝,渐渐变得特别排斥二宝。

大宝晴晴我也见过很多次,小姑娘漂亮又活泼,很惹人怜爱。全家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把晴晴当成掌上明珠。

生二宝之前,夫妻俩跟晴晴沟通的时候,晴晴还很开心,表示喜欢多一个弟弟妹妹,以后也会帮忙照顾妈妈,照顾小宝宝。

刚生下二宝的时候,晴晴也确实有个小姐姐的样子,围在弟弟床边看,抱着弟弟在床上陪妈妈。

但朋友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晴晴对弟弟越来越针对了。经常在她哄二宝的时候,晴晴过来问这问那。弟弟哭,她有时还吼弟弟,有几次差点动手要打二宝。

后来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拜访,刚进门,晴晴扑过来打招呼:“王阿姨,我好想你呀,你怎么这么久都没过来……”,朋友老公则拉开晴晴,告诉她:“小弟弟在睡觉,别喊这么大声!”

当时就感觉晴晴的情绪不太好了。

我私下和朋友说,以后当着晴晴的面,最好不要总说“因为弟弟在怎样怎样,所以你需要怎样怎样”的话。

朋友想了想,感觉平时还真没少说。有时候二宝在睡觉,大宝在床上跳,就会告诉她:“弟弟刚睡着,你别闹腾了。”晴晴不吃饭,浪费粮食,也会跟她说:“弟弟学着你呢,你要多吃点。”

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这样说似乎并没有什么轻视或者敌对的意思,只是善意的提醒孩子要想想别人。但在孩子眼里,这种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因为弟弟可能会不舒服,所以我不能这样做”。

父母可能一句无心的话,会让孩子把一切问题归咎在弟弟身上,她会去从弟弟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没有人告诉她,并不是弟弟睡觉的时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员,包括出门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尽量不去打扰;

也不是因为弟弟在看你在学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费粮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应该浪费粮食,这是一种基本的素养。

做一个有礼貌,有素质的人,与弟弟或者其他周围的人“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有意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你应该这样去做而已。

 

我还认识一位叫晓月的妈妈,她最大的苦恼是,明明她是最疼爱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眼里,她却成了一个恶人。

晓月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平时是婆婆帮忙搭把手照顾孩子。但婆婆年纪大了,教育理念难免就有些陈旧,对小孙子又往往格外的疼爱一些。

每次孩子想吃很多糖,但晓月阻止的时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说:“乖,你妈不让你吃”,“再吃糖,妈妈要生气的”。并不给孩子讲,吃完糖不好好刷牙,会得蛀牙。也不说糖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几乎只要是婆婆不想让孩子做的事情,都用“妈妈不让”“妈妈知道了打屁股”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

晓月曾经跟老公提出过这个问题,想让老公帮忙沟通,结果老公说:“孩子就得怕个人,反正也都是为了孩子好。”

小月气不过,质问老公你怎么不让孩子怕你啊,你怎么不去当恶人啊。老公则回答:“我陪孩子时间比你还少,就这么一会我再训他,孩子跟我更不亲了。你是当妈的,孩子怕你也不可能跟你记仇。”

所以爸爸、奶奶在孩子眼里都是宠着自己的好人,只有晓月成了动不动就要“生气”、“发火”、“打屁股”,处处限制他的“坏人”。

如果说这样做可以教育出特别好的孩子也就罢了,但问题是,家庭这样给孩子归因,企图让孩子听话,改正错误,孩子是看不到背后的逻辑和道理的,他只能尽量去不让妈妈生气和逃避妈妈的惩罚。

长期被用错误的归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比较无助,甚至于非常喜欢推卸责任。

孩子们会不断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对他行为的底线。

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被告诉过,这样做A会生气,那样做B会不高兴。

那么孩子们会理所当然的想,是不是如果对另外一个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另外一个人没有生气,这件事就可以继续做呢?是不是在对方生气之前停下来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会记住这个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对的,他只会不断的去尝试,父母和外界对他要求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没有明确的底线,他会重复的去实验,去探索。很难直接改正自己的问题。

被错误归因教育的孩子,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或变成“两面派”。

当孩子经常被教育“妈妈会生气”“妈妈不让”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形成一种认知,在这个家里最权威的人,对我最有威胁的人原来是“妈妈”。

孩子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的跟“妈妈”对抗,试探“妈妈”的底线,跟“妈妈”展开权力的争夺。比如故意不吃“妈妈”给的食物,故意不在“妈妈”规定的时间睡觉。

一旦孩子的权力争夺失败了,他确定这个家里就是“妈妈”的意志为主,不听“妈妈”的就有麻烦,他就会去讨好这个权威的角色,至少表面上去讨好,不激怒这个权威。

而在权威角色看管不到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加倍的去做平时权威角色不让他做的事情。成了我们常说的两面派,这样的孩子,往往会非常难管教,也容易误入歧途。

被错误归因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也很有可能学会错误的归因。

很多人都是习惯外部归因,始终不觉得自己有错,错误都在别人身上。

他自己不小心撞坏了东西,会先说为什么别人没把这个东西放好。他自己做什么事情迟到了,会先责怪周围的人,为什么没有提前提醒他。

包括对待父母,也是一样。这些孩子不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有了问题就会抱怨父母“因为你们,我妥协了多少多少,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孩子没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不从外界找原因他就会很焦虑,很失控,很无助。他没有办法自信,活出自己。只能不断的复制自己学到的归因方式,埋怨外界环境,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从来都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情。也许吓唬孩子,威胁孩子,能够很快的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话去做,但说到底,我们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落落大方。

教育是一个很慢很慢的过程,我们有责任拿出耐心来,去认真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孩子通过我们的教养,长成一个三观正,素质高的成年人。这也是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的,最可靠的途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与“这样教育孩子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后果严重!”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这样教育孩子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后果严重!”还看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
拓展孩子成长的宽度
反思幼儿园小学化 给孩子正常童年
你真的了解早教意义吗?
大数据揭秘男孩教养的5个禁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如何帮助婴儿练习被动操
    男孩子的正确教育之道
    静电对宝宝有大危害
    影响孩子的智力的教育方式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要怎样教育孩子呢?
    这样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你知道 吗?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幼儿教育四法则
    分阶段教宝宝说话促进大脑发育
    “早教”在家也可以进行
    对付熊孩子的没规矩,这样做
    让宝宝更聪明的方法
    把握孩子的智慧,这样做
    狐狸法则教育孩子变得更加独立
    早期营养影响孩子智力
    家长的早教阅读误区
    让孩子自觉写作业的方法
    帮助你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父母要重视宝宝捡脏东西吃的行为
    怎么培养孩子的爱心
    对孩子别说这十句话
    倾听可以帮助孩子语言运用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正确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怎样正确的纠正孩子的错误习惯
    儿童数数的基本原则
    教你培养孩子的强势性格
    和谐家庭有利培养好孩子
    孩子该培养哪些能力
    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