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话不多(值得收藏)-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好父母,话不多(值得收藏)

好父母,话不多(值得收藏)

2017-12-06

少说一点,你的孩子会更加优秀。

听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的特别棒,感动的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

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好的父母,话都不多。

少说,多听

看过一则泰国小短片:

短片中,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口等待放学的孩子,当看见满身污泥的孩子们走过来时,妈妈们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开启“唠叨”模式:

“唠叨”结束时,学校的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个叫做“今日好学生”的小视频,主角正是她们的孩子。

原来,孩子们之所以浑身泥巴,就为了帮助满载花盆、推着独轮车、摔在泥巴里的园丁爷爷。

知道真相的妈妈们,都觉得很意外:“我没想到是这样”、“我以为他又调皮了呢”,她们为孩子的举动而感动骄傲,有的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现实生活中,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也会和视频中的妈妈们一样,不明真相劈头盖脸乱指责一通,而不知有时倾听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这位妈妈这样:

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接到老师电话的母亲很纳闷每天走得那么早的儿子为何会迟到。

她没有打骂孩子,只是心平气和的问孩子:为何你那么早出去,却总是迟到?

孩子见妈妈没有指责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我去给卖早餐的老奶奶帮忙,忙着忙着就忘记了时间……

妈妈听后抱了抱儿子,决定第二天和儿子一起去帮助老奶奶卖早餐。

孩子放学回家收到一张纸条和一块手表:“帮助他人是好事,但总以耽误学习为代价,你帮助他人的力量会一直微不足道,”感动的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少说,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儿园旁的餐馆吃饭,左右桌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宝贝,来吃点肉,再吃点蔬菜,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

“不准喝饮料,妈妈给你点了汤,等下喝汤……”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这样不礼貌……”

“宝贝,不能用手拿虾吃,妈妈说过多少次了,这样不卫生,也不礼貌,快用勺子……”

可女孩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我素我行,接着是筷子打孩子手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声。

一顿饭工夫,就见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忙着唠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错。

而另一边的妈妈和同样穿着某幼儿园衣服的女儿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

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愿点了儿童牛排,孩子不会用刀叉,企图拿刀叉乱打乱敲,妈妈赶紧制止,妈妈贴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么使用刀叉,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直到孩子学会……

孩子没有抵触情绪,认真地模仿着妈妈切着牛排,开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妈妈嘴边,吃着孩子切好的牛排,妈妈会心地笑着,整顿饭看起来其乐融融。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妈妈,为何让吃饭的氛围天壤之别?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对于第一个女孩的行为,妈妈的喋喋不休不仅没有奏效,还招来女儿的叛逆和反感。

相反,第二个妈妈不急于说教,让女儿效仿自己的行为,反而让孩子觉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个妈妈一样,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让用嘴巴唠叨让孩子知道,而是在行为上做到,让孩子看到。

都说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但更赞同王夫之说的,身教重于言传。

好的父母,不多说,多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少说,稍等

在书上看见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儿维尼夫雷特的故事。

一天,维尼夫雷特问母亲:“我想去朋友家玩一会,可以吗?”

斯特娜夫人回答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你知道我们下午还要一起去看电影,而且一直打扰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可约定时间都过了20分钟,也没见维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静地等着,半个小时后,维尼夫雷特回来了。

斯特娜夫人见晚回的女儿,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她:“今天时间来不及了,电影是看不成了”,还配上了一句:“这真遗憾!”

维尼夫雷特很难过没有看上心仪已久的电影,但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失言过。

面对孩子的过错,斯特娜夫人没有长篇大论,只用耐心和等待让女儿明白:如果早听母亲的话,就不会错过一部好电影。

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

想起姐姐教育外甥的经历,不以为然。

周末去姐姐家蹭饭,饭后,一起陪小外甥看电视,看着看着小外甥就把脚放在了茶几上。

姐姐告诉小外甥这样不礼貌,让小外甥拿下。

听到姐姐唠叨,小外甥放下了脚。可没过多久,又放了上去。

姐姐又提醒,“别把脚放在桌子上,说过多少次了,快放下来。”

小外甥小声嘀咕“管得真多”,放下脚后,没一会又放了上去。

姐姐准备发火,姐夫示意姐姐不要唠叨了。

看了一会,大家准备关电视睡觉,小外甥一起身,就叫道:“哦,我的脚动不了了。”

姐夫偷笑地说:“宝贝,怎么了?”

外甥说:“我的脚麻了!”

姐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姐夫刚才为何阻止自己唠叨了,是想等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好的父母,话都不多,等结果,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最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一名初一男生说:“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初二的女生也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身为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过错。

却不知,当孩子心理上构筑起抗唠叨的“防火墙”,再好的道理也难穿透。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逆叛”,听不进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听,让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得体;

不妨稍等,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

或许,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与“好父母,话不多(值得收藏)”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好父母,话不多(值得收藏)”还看
不被妈妈爱的孩子(图)
自卑妈对孩子有三危害
影响孩子一生的15个细节
孩子生命中不能够承受的痛
幼小衔接:教为先?养为先?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培养宝宝说话有条又有理
    早教专家:宝宝挑选早教中心有三招
    游戏锻炼宝宝小指头
    阶段运动帮助宝宝更好成长
    孩子行为的目的性
    “过家家”锻炼社交能力
    给孩子找准“起跑线”
    家庭5因素耽误宝宝学说话
    开发孩子智力的五大秘诀
    天才宝宝的明显特征
    关爱+教育:高智商的关键
    妈妈怎样挑选宝宝阅读书本
    0-3岁宝宝注意力的培养要点
    抓住黄金期,做个“唠叨妈妈”
    两则小游戏让动作精细
    培养情商智商俱佳的宝宝
    如何让宝宝创造力更丰富?
    妈妈做10件事利宝宝智力(图)
    小魔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图)
    让孩子识字就像滚雪球
    正话反说的小学问
    宝宝早就会记事了,你知道吗
    别让标准埋没了孩子的聪颖
    早教对智商发育不可低估
    懂得合作的宝宝将来更有出息
    其乐无穷的玩书游戏
    开发智力,颜色帮忙
    会自己玩的孩子自理能力强
    和宝宝一起做益智的亲子游戏
    把握宝宝发育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