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宝宝安全 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狗-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注意事项 >为了宝宝安全 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狗

为了宝宝安全 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狗

2015-11-26

  美国专家案例研究表示,小孩独自逗狗有危险,需要家长陪护。爱美妈妈网编辑分享儿童安全小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狗咬人,也慢慢成为一个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而狗咬伤的案例更多地发生在儿童身上,干坏事的狗则一般都是家庭宠物。它们如果咬过一次人,那以后再咬人会更严重。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Vikram Durairaj博士专门从事狗咬伤儿童案例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小孩逗狗有危险,需要大人的陪护。

  狗种不是问题

  研究者的结论很清楚,那就是事实上什么品种的狗都可能咬人。狗咬人这种行为,与遗传有些关系,不过更多是受到年幼时的经历,社交和训练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而那些受害者的举动也会刺激狗。

  需要强调的是,与狗很熟不能保证绝对不被攻击,而且一旦狗咬过一次人,它第二次咬人就会更加凶狠。所以,一旦狗咬过人,还是最好别养它了。

  尤其要提醒家长的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别让孩子们接近那些性子暴躁的狗,而且决不能让幼儿和狗单独在一起。

  目标:脸!

  研究者发现,很多狗都会奔着孩子的脸和眼睛去,而凶手中还有对小孩子通常很友好的拉布拉多犬。人们一般会认为家养的宠物是无害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很多被咬伤的受害者,都伤在脸上和眼皮上,有时候还会伤到泪腺和眼球。有时候受害者甚至需要接受整形手术。

  发生这种悲剧的原因之一是儿童的体格都比较矮,狗很容易咬到他们的脸。人在儿童阶段被狗咬的概率是50%左右,而被咬的话80%都会伤在头部和颈部。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每年有450万人被狗咬伤,其中五分之一需要看医生,得花掉2.5亿美元。

  目标:孩子!

  通过对537例儿童被狗咬伤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其中7成发生在不到5岁的孩子身上。其中,3岁的孩子被咬的风险最高。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认识咬他的狗这些狗可能是朋友或者邻居家的。其实被咬的孩子也有点责任,因为有一半的案例证明,这些狗是被孩子吓着了才咬他们的。

  研究者们还发现,咬人与品种之间没什么联系,咬伤事件中,混血狗占了2成,

  拉布拉多占了一成,罗特威尔和德国牧羊犬加起来占一成,金毛巡回犬只占其中的3%。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与“为了宝宝安全 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狗”相关文章
宝宝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宝宝饮食的注意事项
老祖宗留下的给宝宝把尿裹腿等方法 现在还能继续用吗
新妈妈遭遇感冒 还要继续母乳喂养吗
新生儿的6种情感交流方式
有损宝宝视力的八种事
看过“为了宝宝安全 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狗”还看
剖腹产后多久可以同房
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法
父母给宝宝取名字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宝贝噎着了 妈妈该如何急救呢
产后42天检查多少钱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6大胎儿致畸杀手食物
    怀孕期间不容犯的“错”
    谁会被列入“高危险孕妇”
    羊水少 不宜采取膝胸卧位来纠正胎位
    感冒用药需谨慎 怀孕前3月感冒以中草药为主
    保胎 别滥用黄体酮
    孕妇晕倒该怎样急救
    孕妇自我保护6个动作指要
    这些避暑用品孕妈不能用
    糖尿病或增加孕妇死胎风险
    八类高危人群须警惕宫外孕
    孕期得了荨麻疹怎么办
    “孕妇慎用药”应该怎么用
    产检发现宫外孕该怎么办
    孕期女性患心脏瓣膜病风险大
    孕妇打狂犬疫苗对胎儿有害吗
    准妈妈孕期一定要预防的五种病
    孕期生病什么药准妈妈吃了没事
    二胎剖腹产最佳时间怀孕39周
    乙肝妈妈如何做到优生优育
    孕妇血压低 改变睡姿可调整
    有流产史的孕妇慎摸肚子
    怀孕初期怎样易流产
    孕妇不小心照了X射线怎么办
    孕期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八件事
    警惕 这五大危险怀孕方式要人命
    妊娠中毒的表现有哪些
    剖腹产后吃什么补血
    孕妇室内不宜摆放哪些植物
    孕期“安全药”未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