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后,新妈妈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身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保健 >分娩后,新妈妈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身体

分娩后,新妈妈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身体

2015-11-18

  每个女人的身体从怀孕到生育后的变化很大,有的只是稍微的变了点,而有的却变化很大,甚至是自己都不敢相信。产妇经历了妊娠和分娩以后,进入产褥期。此时,母体又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尤其是产后前3天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妇产科专家的建议会让新妈妈及时减轻不适感,心里更塌实。

  **出血:胎儿娩出以后,胎盘从子宫壁剥离排出体外,同时子宫蜕膜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等组织经**排出,称为恶露。产后前3天在正常情况下,除了第一天出血量多一些。从第二天开始,**出血量会明显减少,与月经量相仿。为减少产后出血,要早排尿、早活动。一般在产后4小时开始排尿。产后6小时可下床适量活动。或者轻轻按摩下腹部,以促进子宫收缩。母乳喂养也是促进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的办法之一,所以提倡母乳喂养。

  下腹部阵痛:胎儿娩出后,胎盘排出体外。子宫缩小,子宫底降至脐下一指水平,以后每日下降1~2指。相当一部分产妇对这种变化感觉不明显。但有些产妇在产后第一天给婴儿喂奶时,由于子宫收缩得比较强烈,会感觉到下腹部阵痛,这属于正常现象。

  会阴伤口疼痛:因部分初产妇会阴扩张性较差或者胎儿过大等原因需要行会阴侧切术。即使无会阴侧切,胎儿在通过**、会阴时也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些损伤。所以,为了减少疼痛,局部可热敷。采取侧卧位能缓解疼痛。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止痛剂。

  排尿困难:产后尿量明显增多,有些产妇由于对会阴伤口疼痛有一定的顾虑而影响排尿。为防止尿潴留,应该早解小便。如果有排尿困难可坐起排尿,或者用温水冲洗外阴,或者将水管打开听着流水声排尿,必要时可用针灸或药物帮助排尿。

  出汗多:产后早期皮肤排泄功能旺盛,会产生大量的汗液,尤其是夜间更多,这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于产后一周内会自行消失。此时,需要注意勤更换衣服,避免受凉,并且注意个人卫生。

  乳房胀痛:产后2~3天是母乳分泌的过程,为了避免乳房胀痛,所以提倡母乳喂养,及早开奶。应让婴儿早吸吮,产后30分钟内即可哺乳。正确的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乳汁分泌和婴儿发育,同时可以避免发生乳胀或减轻乳胀现象。一旦出现乳房胀痛,可做局部热敷,轻轻拍打,将乳汁挤出,并要注意乳房的清洁卫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中班语言《小猫的生日》优质课(执教:谢海连)

与“分娩后,新妈妈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身体”相关文章
产后恢复注意事项 产后恢复的误区
产后子宫恢复注意事项 产后如何对子宫进行保养
顺产和剖腹产的区别 产后如何恢复
坐月子做不到这几点 30天也白费
为啥别人生完孩子更漂亮 你却明显变老了
看过“分娩后,新妈妈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身体”还看
高效催奶必选食物!!
月子后遗症
准妈妈应对产后身体痛有妙招
哺乳期感冒能吃什么药?
产后瑜伽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孕期护肤别犹豫不决 如何高效护肤?
    婴幼儿营养不良诊判断标准
    婴儿为什么会先天性缺陷呢
    怎样防治孕妇贫血 孕妇贫血吃什么
    胎动的知识,妈妈你了解多少
    孕妇爱看电视 风险有多高?
    黄体破裂的原因,黄体破裂还能怀孕吗
    孕妇发水痘会影响胎儿健康吗
    遇到乳头扁平或凸陷怎么办
    婴幼儿十大急诊疾病排行榜
    孕期检查时间备忘录
    关于婴儿睡眠 不可不知的6大真相
    黄体破裂的原因及治疗护理
    秋冬季预防小儿感冒要“四暖一凉”
    教你孕期每天如何健康吃鸡蛋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是奶粉的缘故吗
    冬季谨防幼儿十大皮肤病
    你的子宫产后恢复了吗?
    培养婴幼儿超强记忆力的十法!
    孕妇能喝哪种茶
    孕妇能吃田螺吗
    孕妇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孕期什么时候开始健身
    为什么婴幼儿秋冬季容易拉肚子
    孕期整天坐在电脑前安全吗
    美国孕妇提倡怀孕就开始锻炼的33个理由
    英国孕妇孕期吃什么
    孕妇能吃菠萝吗?
    宝宝拉肚子有血丝怎么办?
    黄体破裂的危害及食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