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赏月的同时回顾一下这些故事与诗词-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优生优育 >备孕百科 >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赏月的同时回顾一下这些故事与诗词

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赏月的同时回顾一下这些故事与诗词

2020-09-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中秋节你准备带着孩子做什么呢?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关于中秋的起源和习俗你都知道吗?当孩子问为啥中秋的月亮会圆时,你怎么回答?

吃月饼的同时,把这些也讲给孩子听吧。

为何中秋之月又圆又大

每个月都有最圆月亮,为何中秋之月看起来又大又圆呢?

从气象学原理来看——中秋节处于秋分前后,太阳光线直射赤道,白昼和夜晚时间几乎一样长,月亮恰好接受太阳直射,北方来的干冷空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上空的暖湿气流退去,云雾减少,能见度提高,月亮接收的阳光最多,显得格外明亮。

中秋起源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传说

许多孩子肯定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中秋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点不一样的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诗词

中秋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月圆之夜,伴着丹桂飘香,诗情画意,赏月的同时宜朗诵诗歌!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习俗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各地过中秋的方式不同,存在地域和习俗的差异,让孩子了解各地过中秋的方式。

赏月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观潮

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又一盛事。

拜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燃灯

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听香、偷菜

听香,又叫拈香,古代还可占卜。偷菜,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观月小贴士

今晚,我国新疆、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大部天空晴朗,抬头即可见皓月当空的美景;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陕西、西藏等地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无缘观赏中秋明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云南、广东大部天空云量较多,月色朦胧,可欣赏“彩云追月”的景象。

中秋节,愿人月两团圆!

中秋快乐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与“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赏月的同时回顾一下这些故事与诗词”相关文章
孩子讲这3个口头禅,家长要警惕,会让孩子情商“直线下降”
金秀警方返还赃物获群众点赞
换季等于生病?宝宝秋季高发的4大疾病,家长别大意
这五类家长带娃,很容易被人贩子盯上,尤其是第一种,很常见!
一孕傻三年,你怀孕时都做过哪些傻事?宝妈们的经历太可爱了吧
看过“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赏月的同时回顾一下这些故事与诗词”还看
宝宝睡觉时出现这种状况,有碍智力发育,新手妈妈要知道!
如何解决宝宝爱哭闹的问题?
孩子身高进入“猛涨期”这三点家长别大意,错过娃会少长10公分
二胎和独生家庭父母晚景怎样?老人现身说法,不必等30年才知
童年的“玩耍”很重要,会“玩耍”的孩子他的成长超乎你的想象!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12星座:未来几天桃花不断地3个星座,可能会遇到你的真命天子
    胎宝多少周才是足月儿,儿科专家给出答案,原来很多人都搞错了!
    幼儿园亲子作业:小手掌变身创意满满的画展,网友:真是大开眼界
    5岁男孩肚子疼,送医被告知难长个,儿科医生:这些常识是错的
    孩子在超市吃了一颗葡萄,店员大骂“没教养”,妈妈的回应服气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
    不要彩礼,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吗?听听结婚没彩礼的女人怎么说
    “年度最火”QQ空间扎心短句,句句触动人心,总有一句让你眼红
    破局高端领域,国产纸尿裤还欠缺什么?
    宝宝3个月了,好几天没大便了,这该怎么办?
    新生儿出院回家,有哪些注意事项?以下3方面一定要记牢
    给孩子补钙别再吃钙片了,3种方法加一道辅食,宝宝补钙事半功倍
    小学老师:这四类家长最受欢迎,孩子往往也更优秀
    孩子的耳朵天生就有小孔,是“福气孔”?别因迷信害了孩子!
    越有钱越抠门的中年人,背后有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妈妈,我可以喝可乐吗?”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1977年的五十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到了排卵期,女性身体会有几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十个顺产九个下面挨一刀,顺产为什么要侧切?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父母最可怕的一句话:“我是为你好”!是对孩子最深的“诅咒”
    孕期长多少斤才合适?为何赌王之女何超盈孕后胖到出门需坐轮椅!
    老婆因坐月子痛苦-坐月子中的五大雷区,大家肯定都踩雷过
    有个“话痨”的孩子是什么体验?恭喜你赚到了
    别说自己不啃老,这样的“啃法”让老人有苦难言
    验孕棒出现“两道杠”,后来又消失了是怎么回事?怀没怀孕这样看
    爸爸有这些行为,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别再坑娃了
    宝宝2岁前,这4种食物不要碰,越吃脾胃越差
    没事别这样叫自己的娃,时间长了,娃的性格都被你“毁”了
    二胎相差15岁以上,父母一定要考虑好3方面再生,否则危害不小
    家有“呼噜娃”,经查是腺体肥大,家长这些习惯成“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