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看得我哭笑不得。7月21日,杭州一位林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上小学的儿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从网上加了一个“教育专家”微信,掏心掏肺地诉苦,两人从傍晚6点一直聊到晚上9点,结束后俊俊把截图发给妈妈和其他家人看,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心声(不敢发给爸爸)。
亲子关系总有低潮期和冰点期
记者采访到小男孩俊俊时,他说事情缘起是自己有一个电话手表,用号码申请了微信号,偶尔和同学聊聊天,主要用来完成作业打卡。
最近有些小烦恼,爸爸经常动不动就批评他,两个人聊不到一块去。“我就觉得我爸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是我又说不过他。”俊俊就想找个专家,来给爸爸说说怎么当家长。小俊上网后输入“家庭教育问题”,跳出来很多网站,其中有个网站里有“教育专家”的微信号,所以他加了好友后就和“专家”聊起来了。
“我怕专家觉得小孩子弄不清楚,就假装自己是个妈妈。”俊俊模仿妈妈的语气,把家里那些小冲突一一细数,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脑儿全吐槽了。
这个新闻展现了一个现实就是:母慈子孝这种闪光时刻并不是时刻存在的,日常生活终归是一地鸡毛,亲子关系也不可能时刻都是“甜蜜期”,总不时有“低潮期”,甚至“冰点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教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既要讲道理,还要注意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得让孩子听得进去、接受才行。
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孩子们获取支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除了上面和“教育专家”聊天的俊俊,连岳老师也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了自己公众号,就有一位六年级的小朋友来留言:“我妈妈关注您了,态度越来越好,谢谢你啊。”
家长们在暑假给孩子报了不少语数英课程和兴趣班,但其实暑假期间亲子关系的解冻和缓和,也是一堂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重要的成长课程。
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可以从做一个“会夸”和“能让孩子有话直说”的家长做起。
夸夸融洽亲子关系
“他也还行,就是语文科学差。”从小俊和“教育专家”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小俊其实想要爸爸妈妈的肯定。中国家长总担心夸多了会不会让孩子容易自满,其实只要用对了方法,夸是很有作用的。
最近一条“连续50天被夸奖的女孩子”话题在微博上已经有2.7亿的阅读了。
原来是日本一个节目做了个夸夸实验。一位实验者,面戴口罩,有点微胖,刚开始不知是拘谨、内向还是自卑,眼神有些闪躲,总把“不好意思”挂在嘴上,她在网络上选好老师后开始实验。
第1天见面,老师就开始夸她眼镜好看,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的镜框特别搭,姑娘特意摘下眼镜擦拭得更明亮。
第2天,她在课程中不断听到赞美,“这件T恤很可爱”,“这个花送给你”。
课程进行了半个月,姑娘的生活出现了明显变化,她摘下口罩,学着化妆。
35天时,姑娘买了几本时尚杂志,老师夸她的白色裙子很漂亮。
实验进行到第50天,女孩子整个人变瘦变美了,面对镜头能自然微笑。
每天实验结束后,姑娘都被拍照,当这些照片串联起来被连续播放,观众都意识到她的容貌、气质、神态等都惊人变好了。
孩子需要肯定,就像花草需要浇水一样,是茁壮成长的必需元素。而夸奖不能浮夸,“你好棒”“你好厉害”是不够的,要有内容、有细节、有技巧。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经过一次次失败和坚持后画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
好的夸奖:"尽管画出这么棒的画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一般夸奖:"这幅画太棒了,你就是我们的毕加索!"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夸奖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学乐器笛子:
好的夸奖:“你现在吹笛子的指法更熟练了,而且气息也更加稳定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一般夸奖:“你看,你在吹笛子上确实很有天赋,一学就会!”
当孩子想方设法完成一件对他有难度的事时,要夸奖他做事的策略或创意,比如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拼图:
好的夸奖:“先找边缘的一圈,再填剩下的小块,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太有创意啦!"
一般夸奖:“孩子你太厉害了!妈妈就拼不出来,你比妈妈聪明!"
你的孩子敢有话直说吗?
小俊和“教育专家”聊2个小时的主题之一就是:不敢把心声向爸爸表达。
有话直说这件事有多难呢?《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专门办了一期“爸妈,我就直说了!”一众成年人在台上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说出自己和父母各种各样的纠葛故事。
但就像王建国说的,
“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父母和子女永远有矛盾,但是永远也不会有巨大的、无法弥衡的矛盾。”
而这些永远存在的矛盾,有时和孩子之间有话直说后,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不必要的。
比如俊俊说爸爸妈妈对待妹妹不一样,明明妹妹自己把东西搞不见了,爸妈还要怪他把东西搞丢了。其实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只要孩子说出来,爸妈们听进去了,不至于到要靠“教育专家”传话的地步。
俊俊爸爸可能也很委屈,我怎么就凶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凶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我们有比孩子明确的目的导向。就像《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为了赶紧回家,不断催促Jasper,直到Jasper拿着大喇叭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才意识到自己的着急,在孩子看来,已经是暴风雨般的生气。
那如何沟通,让孩子和你之间能有话直说、减少不必要的亲子矛盾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代替“你-信息”,来表达感受。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亲子关系和情感关系一样,最怕的不是有矛盾,而是“算了”。
“算了,我爸妈不会理解的”
“算了,我爸妈总是觉得我不够好”
“算了,在爸妈眼里我做什么都不对”
……
一家人一起吃的饭越来越多,话却越来越少。
所以看到俊俊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聊天,主动把聊天记录截图给妈妈的新闻,哭笑不得之时,还有一丝庆幸。现在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机灵多了,我们小时候和爸妈闹矛盾,最后双方和解的结局就是一句“快来吃饭!”,事就默默过去了,其实这并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英国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五十年之久,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
他在其中说道:“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和大家共勉。
上一篇:母婴店做好这4个细节,顾客100
下一篇:3岁女儿偷拍照流出,微信群全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