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孩子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微信3小时,背后的真相扎心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优生优育 >备孕百科 >10岁孩子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微信3小时,背后的真相扎心了

10岁孩子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微信3小时,背后的真相扎心了

2020-08-19

最近有个新闻看得我哭笑不得。7月21日,杭州一位林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上小学的儿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从网上加了一个“教育专家”微信,掏心掏肺地诉苦,两人从傍晚6点一直聊到晚上9点,结束后俊俊把截图发给妈妈和其他家人看,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心声(不敢发给爸爸)。

亲子关系总有低潮期和冰点期

记者采访到小男孩俊俊时,他说事情缘起是自己有一个电话手表,用号码申请了微信号,偶尔和同学聊聊天,主要用来完成作业打卡。

最近有些小烦恼,爸爸经常动不动就批评他,两个人聊不到一块去。“我就觉得我爸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是我又说不过他。”俊俊就想找个专家,来给爸爸说说怎么当家长。小俊上网后输入“家庭教育问题”,跳出来很多网站,其中有个网站里有“教育专家”的微信号,所以他加了好友后就和“专家”聊起来了。

“我怕专家觉得小孩子弄不清楚,就假装自己是个妈妈。”俊俊模仿妈妈的语气,把家里那些小冲突一一细数,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脑儿全吐槽了。

这个新闻展现了一个现实就是:母慈子孝这种闪光时刻并不是时刻存在的,日常生活终归是一地鸡毛,亲子关系也不可能时刻都是“甜蜜期”,总不时有“低潮期”,甚至“冰点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教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既要讲道理,还要注意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得让孩子听得进去、接受才行。

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孩子们获取支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除了上面和“教育专家”聊天的俊俊,连岳老师也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了自己公众号,就有一位六年级的小朋友来留言:“我妈妈关注您了,态度越来越好,谢谢你啊。”

家长们在暑假给孩子报了不少语数英课程和兴趣班,但其实暑假期间亲子关系的解冻和缓和,也是一堂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重要的成长课程。

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可以从做一个“会夸”和“能让孩子有话直说”的家长做起。

夸夸融洽亲子关系

“他也还行,就是语文科学差。”从小俊和“教育专家”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小俊其实想要爸爸妈妈的肯定。中国家长总担心夸多了会不会让孩子容易自满,其实只要用对了方法,夸是很有作用的。

最近一条“连续50天被夸奖的女孩子”话题在微博上已经有2.7亿的阅读了。

原来是日本一个节目做了个夸夸实验。一位实验者,面戴口罩,有点微胖,刚开始不知是拘谨、内向还是自卑,眼神有些闪躲,总把“不好意思”挂在嘴上,她在网络上选好老师后开始实验。

第1天见面,老师就开始夸她眼镜好看,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的镜框特别搭,姑娘特意摘下眼镜擦拭得更明亮。

第2天,她在课程中不断听到赞美,“这件T恤很可爱”,“这个花送给你”。

课程进行了半个月,姑娘的生活出现了明显变化,她摘下口罩,学着化妆。

35天时,姑娘买了几本时尚杂志,老师夸她的白色裙子很漂亮。

实验进行到第50天,女孩子整个人变瘦变美了,面对镜头能自然微笑。

每天实验结束后,姑娘都被拍照,当这些照片串联起来被连续播放,观众都意识到她的容貌、气质、神态等都惊人变好了。

孩子需要肯定,就像花草需要浇水一样,是茁壮成长的必需元素。而夸奖不能浮夸,“你好棒”“你好厉害”是不够的,要有内容、有细节、有技巧。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经过一次次失败和坚持后画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

好的夸奖:"尽管画出这么棒的画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一般夸奖:"这幅画太棒了,你就是我们的毕加索!"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夸奖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学乐器笛子:

好的夸奖:“你现在吹笛子的指法更熟练了,而且气息也更加稳定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一般夸奖:“你看,你在吹笛子上确实很有天赋,一学就会!”

当孩子想方设法完成一件对他有难度的事时,要夸奖他做事的策略或创意,比如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拼图:

好的夸奖:“先找边缘的一圈,再填剩下的小块,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太有创意啦!"

一般夸奖:“孩子你太厉害了!妈妈就拼不出来,你比妈妈聪明!"

你的孩子敢有话直说吗?

小俊和“教育专家”聊2个小时的主题之一就是:不敢把心声向爸爸表达。

有话直说这件事有多难呢?《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专门办了一期“爸妈,我就直说了!”一众成年人在台上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说出自己和父母各种各样的纠葛故事。

但就像王建国说的,

“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父母和子女永远有矛盾,但是永远也不会有巨大的、无法弥衡的矛盾。”

而这些永远存在的矛盾,有时和孩子之间有话直说后,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不必要的。

比如俊俊说爸爸妈妈对待妹妹不一样,明明妹妹自己把东西搞不见了,爸妈还要怪他把东西搞丢了。其实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只要孩子说出来,爸妈们听进去了,不至于到要靠“教育专家”传话的地步。

俊俊爸爸可能也很委屈,我怎么就凶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凶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我们有比孩子明确的目的导向。就像《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为了赶紧回家,不断催促Jasper,直到Jasper拿着大喇叭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才意识到自己的着急,在孩子看来,已经是暴风雨般的生气。

那如何沟通,让孩子和你之间能有话直说、减少不必要的亲子矛盾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代替“你-信息”,来表达感受。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亲子关系和情感关系一样,最怕的不是有矛盾,而是“算了”。

“算了,我爸妈不会理解的”

“算了,我爸妈总是觉得我不够好”

“算了,在爸妈眼里我做什么都不对”

……

一家人一起吃的饭越来越多,话却越来越少。

所以看到俊俊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聊天,主动把聊天记录截图给妈妈的新闻,哭笑不得之时,还有一丝庆幸。现在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机灵多了,我们小时候和爸妈闹矛盾,最后双方和解的结局就是一句“快来吃饭!”,事就默默过去了,其实这并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英国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五十年之久,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

他在其中说道:“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和大家共勉。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中班语言《小猫的生日》优质课(执教:谢海连)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与“10岁孩子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微信3小时,背后的真相扎心了”相关文章
孩子讲这3个口头禅,家长要警惕,会让孩子情商“直线下降”
金秀警方返还赃物获群众点赞
换季等于生病?宝宝秋季高发的4大疾病,家长别大意
这五类家长带娃,很容易被人贩子盯上,尤其是第一种,很常见!
一孕傻三年,你怀孕时都做过哪些傻事?宝妈们的经历太可爱了吧
看过“10岁孩子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微信3小时,背后的真相扎心了”还看
双胞胎姐妹,一个奶奶带,一个父母带,6年后两人形象差别太大
孩子沉迷手机难以自拔?强行干预不可取!三个方法转移孩子注意力
2019年猪年女宝宝起名易用字
二胎和独生家庭父母晚景怎样?老人现身说法,不必等30年才知
孩子睡眠不足的后果你知道吗?不光影响学习,这些你可能还没注意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宝宝腹胀吐奶可轻拍背部
    新生儿不宜喂甜水
    新生儿正常的大便是啥样
    新生儿睡觉总是不安稳该怎么办
    宝宝身体散发异味时警惕是疾病作怪
    婴儿吐泡泡 谨防新生儿肺炎
    男女宝宝**健康问题多
    新生儿对声音没反应需及时查
    新生宝宝这几种“异常”状况是正常的
    专家总结新妈易犯的7个错
    新手妈妈 疫苗选择四大诀窍
    新生儿呼吸急促怎样应对
    疫苗接种新妈妈应心中有数
    如何调整初生宝宝的睡眠“时差”
    2个月宝宝发育标准 宝宝身高增长最快
    手指喂食法 宝宝的含乳小练习
    看宝宝有礼数 进门先洗手千万别送花
    新生儿睡觉 别只“枕”头
    给婴幼儿养胃 须掌握八个秘诀
    出生三天别忘做PKU筛查
    婴幼儿清洗小鸡鸡时不可上翻包皮
    父母血型会引起新生儿黄疸 喝玉米须水不能预防
    不可忽视的新生儿寒冷综合征
    宝宝腿型的健康问题
    简单4招教你判断孩子是否吃饱
    宝宝满月后建议常抬头俯卧
    新生儿喂养按需哺乳好处多
    新生儿睡眠有哪些规律
    新生儿吃奶的量如何掌握
    新生儿智力两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