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穿开裆裤有哪些危害
1、容易引发外阴疾病
柠檬妈妈一直很苦恼,3岁的女儿最近说尿尿的地方疼,还不时的用手去抓挠,这两天阴道居然有黄色的分泌物出来。经医生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柠檬不喜欢穿内裤,经常光着屁股骑儿童车或坐在地板上玩,很可能是因为蛲虫病而导致的继发感染。
每到夏季,儿童门诊就多了不少因患外阴炎、阴道炎、泌尿疾病的宝宝。专家提醒,宝宝穿开裆裤和不良卫生习惯,很容易让细菌、尘土等脏东西侵入到尿道和肛门。对于爱吃手的宝宝来说,又会把手上的细菌带到消化道,导致手足口病或腹泻等疾病。
2、外生殖器容易受伤
2岁的土豆摔倒后大哭不止,妈妈以为摔断了胳膊,可检查之后发现没有异常。原来,凳子上的钉子,把宝宝的阴囊划了约2厘米长的口子。
宝宝穿开裆裤时暴露出来的小屁股和生殖器,很容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宝宝在爬行、学步和玩耍的过程中,往往因没有尿布和裤子的保护而被划伤。尤其是蚊虫繁多的夏季,很容易让生殖器被袭击,引起虫咬性皮炎等问题。如果可以,请帮你的宝宝换掉他的开裆裤吧。
3、不利于训练排便
不得不说,纸尿裤可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给人类的成长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纸尿裤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宝宝依然要和开裆裤度过一段懵懂的童年时光。
也许很多妈会吐槽,不穿开裆裤怎么给宝宝锻炼大小便呢?以前的孩子都穿开裆裤,也没见有几个被感染啊?我想,当妈的都没有愿意拿宝宝健康做赌注的。以前的父母,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条件。训练宝宝排便,不是指穿着开裆裤更方便随地大小便,而是应该学会脱裤子,到规定的地方坐便盆。
4、不尊重宝宝隐私
昨天和俏妹逛超市回家,小区游乐场几个穿开裆裤的孩子正蹲在那里玩沙子。旁边,一个40多岁的陌生男人,却目不转睛的盯着其中小女孩的私处看,那猥琐的表情真想让我骂爹咒娘。急中生智,我忙拿出一些零食让俏妹分给小伙伴,猥琐男见状便不动声色的离开。
除了怕遇到一些变态的恋童癖之外,也要避免一些“熟人”的不雅之举。小男孩的生殖器常常是大人们逗引的玩具,这种“爱孩子”的行为,谁也无法保证其中没有别有用心者。宝宝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被尊重隐私的权利,如果长大后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都是光屁股,一定会尴尬无比。
5、宝宝“爱上手淫”
地铁上,对面3-4岁的孙子穿着开裆裤,岔开腿坐在爷爷的腿上,不停的摆弄自己的小鸡鸡。一路上有说有笑,丝毫没有注意到对面几个一路没敢抬头的女孩子。
总有父母反映,为什么宝宝老爱玩小鸡鸡,是不是早熟?其实,还在穿开裆裤的宝宝,并没有明显的性意识。大多数宝宝从2岁以后,才开始慢慢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常常喜欢脱光,喜欢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好奇勃起的小鸡鸡......这些都是很普遍的行为。虽然与成人的感受不同,但这些无意识的性行为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好感。为了防止宝宝出现“手淫”现象,建议家长尽快给宝宝穿上满裆裤。
夏季纸尿裤怎么选?
一:轻薄透气
好的纸尿裤表面有很多看不见的散热孔,可以极速散去小屁屁的热度,而不是像塑料薄膜捂着。
tips:为防止红PP的出现,建议每2个小时检查纸尿裤是否需要更换。更换纸尿裤的时候,把宝宝的小屁屁晾一晾,完全干爽了再穿上新的纸尿裤。
二:吸收好
纸尿裤吸收快,可以减少尿液与皮肤接触的时间,自然减少了宝宝患尿布疹的概率。纸尿裤吸收多,可以减少更换频率,对睡眠中的宝宝打扰小,也更经济。
tips:新型的纸尿裤表面会有专门的尿湿显示,宝宝一尿就会自然变颜色,新手爸妈可以根据显示适时更换。
三:合身舒适
合身的纸尿裤,让宝宝穿着舒适防止侧漏,并保证小屁屁能够活动自如。漏尿,红印,缝隙,或是纸尿裤看起来像“比基尼”一样都说明尿裤不合身。
tips:包装上的体重表能够帮你根据宝宝年龄和阶段选择。如果宝宝的重量接近体重表的上限,你就可以考虑更换新的尺码了。
四:干爽不回渗
要挑选干爽而不回渗的纸尿裤,可以让睡眠中的宝宝不被湿湿的尿布弄得无法安睡,也减少了患尿布疹的几率。
tips:“回渗量”是反映纸尿裤表面干爽性的重要质量指标,行业规定,纸尿裤回渗量不得超过10.0g,吸收层内部有质量好的高分子锁水材料能迅速将尿液吸入底层并锁定,保持臀部皮肤的干爽。
五:滋润保护层
优质的纸尿裤一般会在表层的无纺布中添加天然的护肤成分,形成一层含有润肤成分的柔软保护层,滋润宝宝娇嫩的皮肤。
tips:滋润保护层中一般含有绿茶、芦荟、凡士林等天然成分,但质量不好的纸尿裤的滋润保护层可能会影响尿液的吸收。
六:质感柔软
宝宝的皮肤娇嫩,如果纸尿裤不够柔软容易与宝宝的皮肤发生摩擦,引起小屁屁变红,甚至被磨破,所以质感也是选择的重要方面。
tips:要内层、外层、表层都是优良材质的纸尿裤才是真正柔软的纸尿裤。挑选的时候,用手直接感觉材料的柔软性,同时也要看吸收层是“疙疙瘩瘩”还是平滑柔软。
千 万 别 再 给 宝 宝 穿 开 裆 裤 了 !
上一篇:衡水中学学霸暑期作息曝光,一张表
下一篇:新生儿这些正常的“异常”现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