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分娩百科 >待产 >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

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

2019-06-21

在导致早产的许多原因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一旦母体受到感染,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就无法提供胎儿良好的发育环境,连带可能造成畸胎、早产等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新生儿的死亡率偏高。

早产儿1周内常见4大并发症

母体的子宫,是孕育健康胎儿的最佳环境。万芳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杨爵源表示,由于早产儿提早离开母体,势必有很多生理部位并未发展成熟,因而会立即引发一连串呼吸、脑部、免疫力等相关问题。

1.呼吸暂停

当早产儿一出生,医师会立即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状况。由于多数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功能仍未成熟,因而会有呼吸时强时弱的周期性变化。然而,若新生儿在睡眠中呼吸暂停10秒以上,则会导致心跳下降、缺氧等状况。

如果新生儿呼吸暂停现象频繁,医师会给予鼻式正压装置,以稳定供给氧气,帮助调节呼吸。若状况较严重者,则需插入气管内管,使用呼吸器来辅助呼吸。

2.呼吸窘迫综合征

胎儿肺部约在34周才会发展成熟,因此,若是未满32周出生或不足1500克的早产儿,肺脏还不成熟,肺泡内界面活性剂不足而易塌陷,难以排出二氧化碳和吸入氧气,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特征是呼吸急促、肋凹、鼻翼搧动或唇指发绀。

通常医师会采将界面活性剂注入新生儿肺脏的方式,让肺泡的界面活性剂足够而能扩张,顺利呼吸。

3.开放性动脉导管

小于32周或低于1500克,且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容易会有开放性动脉导管。一般足月儿的动脉导管,在婴儿自行呼吸后会逐渐关闭。但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管壁肌肉对血液中氧分压的反应差,所以难以关闭。

由于此问题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脏衰竭、­内出血或坏死性肠炎等症状,因此,医生会考虑采用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帮助关闭动脉导管。

4.周脑室及脑室内出血

胎儿的侧脑室腹侧,内有许多微血管,通常会随着发育逐渐消失,但不到1500克或低于32周的早产儿,此构造不但来不及退化,还可能因血压变化而破裂,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第1~4级)。轻度出血者,之后会逐渐被吸收,影响不大,严重者,则需要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此症状大多在出生1周内发生,医师通常会在早产儿出生第1、3、7天,使用脑部超声波观察,若有需要,会持续于第14天、28天、56天再追踪。

出生1周后 常见3问题

除了上述一出生就容易察觉到的状况,过了1星期后,还可能出现其他令人烦恼的问题。

由于早产儿肠胃道不成熟、血流量不足,易伤害肠黏膜,造成坏死性肠炎。早产儿抵抗力弱,被细菌感染而得“败血症”的概率是足月儿的3~5倍。而早产儿脑部组织未成熟,易因缺氧、血流量不足等,使围绕脑室旁大脑白质发生凝固性坏死,形成周脑室白质软化症,多晚于脑室出血出现,有时两者合并发生。

4种可能后遗症

等早产儿的生命征状暂时获得控制,并且稳定下来后,医生和父母仍不可松懈,必须持续追踪和观察。部分问题如肺部疾病、视网膜病变、听力障碍、脑部功能等问题,可能要等宝宝大一点,才会逐渐浮现。

1.慢性肺部疾病

如果早产儿在到达怀孕周数36周左右(此时本应该在子宫内)的时间点,仍需要依赖氧气(呼吸器治疗)的话,代表罹患慢性肺部疾病的概率偏高。部分宝宝在出院后,仍需要带着氧气和药物回家,在家中须小心避免肺部受感染,并且需要接受医师的长期追踪。

2.视网膜病变

综观胎儿的眼睛构造发展,先是靠近鼻侧的部分,其次是另一端的颞侧部分。因此,对早产儿来说,鼻侧旁的视网膜发展较好,但是另一边的视网膜尚未成熟,而未成熟的视网膜提早接触到氧气时,将影响其内部的微血管生长状况,进而可能产生视网膜病变,甚至有视力障碍、视网膜剥离(全盲)、青光眼的风险。

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可分为5种程度:第1~2度者,属于轻度,大多会自行改善,观察即可,第3度者,需要每周追踪,评估是否需介入性治疗,如果是第4~5度,则需要接受手术。

3.听力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听力障碍发生率有1.8%。除非状况严重,大部分父母多在宝宝2岁后,才会因其语言发展的迟缓,而发现听力问题。

新生儿出生数小时内,务必先接受听力筛检,若未通过测试,医院会协助转介治疗。通常愈早发现、愈早开始听力复健,早产儿的听力障碍程度就能降到最低。

此外,建议父母无论筛检结果如何,仍应密切观察早产儿第1年的听觉反应,如果有任何疑问,尽快回诊咨询、检查,才不会延误治疗黄金期。

4.脑性麻痹

早产儿的脑部组织仍不成熟,容易出现脑室内出血、周脑室白质软化症、缺氧、窒息等状况,这些都会损伤脑部的中枢神经,甚至造成脑性麻痹,主要特征会出现非进行性运动障碍,但不一定会影响智力。

脑性麻痹分为轻、中、重度,而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只要能及早发现、及早接受相关的物理复健治疗,往后能独立生活、自理的概率会较高。

待产前的认知与选择

就算孕妇被认为属于可能早产的人群,也毋须太惊慌和焦虑。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冷静,不要胡思乱想,建议和亲友一起了解相关信息,随时关注自身状况,同时要选择自己信任的产检单位和医师,这将有助于降低早产的概率。

掌握信息 心理建设

不少孕妇听到自己可能有早产倾向,难免会焦虑。无谓的恐慌,只会让孕妇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当中,反而对母胎健康更不利。因此,建议孕妈通过几种方式帮自己心理建设。

掌握相关信息:从较具公信力的渠道了解相关早产信息,如各大医疗院所官网。

主动求助专业: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主动向自身固定产检的医疗院所来咨询。

定期产检 遵照医嘱

整个怀孕期间,孕妇至少会接受10次产前检查,公费项目包括问诊、身体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超声波检查等,自费项目则有母血唐氏症筛检、羊膜穿刺染色体检查、高层次超声波检查、妊娠糖尿病筛检、乙型链球菌培养筛检等。

通过这些检查,能帮助医师清楚掌握母体和胎儿的状况,进而评估是否有早产的可能性,以便决定后续应采取的医疗措施。因此,他提醒孕妇应相信专业医师,定期回诊产检。

慎选待产的医疗单位

现在医疗资源丰富,孕妇可依自身需求(如预算实惠、交通方便、偏好医师或环境等),决定产检和生产的医院或诊所。

然而,针对属于早产高危人群的孕妇,建议最好到设有新生儿加护病房(NICU)的医疗机构待产。通常这类机构多以医学中心为主,有完善的医疗设备、专攻新生儿科的相关医护人员,且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如果真的发生早产状况,医院及其新生儿科团队,能及时给予新生儿需要的治疗与护理,减少后续的影响与伤害。

和医师讨论生产方式

部分孕妇可能会烦恼,若真的碰到早产,只能剖宫生产吗?还是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自然产吗?

其实,无论是否会早产,除非是有剖宫产适应症(如胎位不正、前置胎盘、子痫前症等)的孕妈,其他的孕妈并没有绝对的生产方式,建议孕妈不妨主动和医生讨论,妇产科医生会根据当前的母体和胎儿状态,评估较佳的生产方式。毕竟,母胎皆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大班阅读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我是猫》优质课-浙江:沈颖洁

与“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相关文章
史上最全的待产包 待产包里准备什么
易早产的高危孕妈妈 如何预防早产
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
早产的迹象 早产的并发症
进产房后孕妈多做这几件事 有利于加速开指
看过“早产宝宝有哪些并发症 早产宝宝易患并发症”还看
羊水栓塞抢救流程
准妈妈产前的七个准备 你做好了吗
什么样的妈妈不适合顺产 顺产误区
分娩快慢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关于宝宝快速出生的三个谣言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细数孕期各个时期的产检要点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识(9)
    新生宝宝出生后10分钟的基本护理常识
    产妇清热去燥食谱 清补凉汤
    一岁女婴出租屋内死亡 生前被指遭继母虐待(图)
    中国10大愚蠢教育排行榜,老外表示很震惊!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及日常的护理技巧
    新生宝宝脐带脱落前后的日常护理方案
    新手父母护理宝宝须知的最佳指导方案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2)
    新生宝宝啼哭时的家庭护理技巧
    新手父母须知抱新生宝宝的正确姿势指导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1)
    父母须知女婴宝宝的护理及保健常识
    新生儿抚触应遵循的7大基本规则
    减少窒息儿并发症的护理及防护措施
    新生儿游泳时须知的5大注意事项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识(8)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4)
    新生宝宝夜哭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产假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新生儿啼哭时的5大安抚技巧与基本常识
    适合12个月婴儿宝宝的护理与保健常识
    新手妈妈给新生宝宝洗头的最佳方法
    适合3个月婴儿宝宝的护理与保健常识
    美国加州医生建议 产后恶露不尽食谱
    给宝宝穿脱衣服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产妇营养食谱 虾仁金裹银炒饭
    父母为新生宝宝洗澡时须知的要点
    秋季护理新生儿的基本常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