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孕到六七个月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知道宝宝在肚子里发育得怎么样了?他们的姿势是怎样的呢?他们健康吗?一般情况下,准爸爸都会陪准妈妈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但一旦检查出胎位不正这码事,孕妈就开始焦急了。下面,首先给您介绍什么叫胎位,以及胎位的各种姿势,当然,还会提出相关建议供各位妈咪参考。
一、产生胎位不正的原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胎位。所谓胎位,一般来说就是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胎儿出生前在子宫里的姿势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孕妇是顺产还是难产。
临床上医师会用一些术语来描述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轴向指的是胎儿中轴相对于母亲子宫中轴的方向,有长轴位、横位、以及斜位。不过轴位无法告诉我们胎儿是那个部分先出来,举例来说,长轴位可能胎头在下面或是在上面(臀位),因此还需要用其它术语进一步描述详细位置。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胎位不正呢?
正常子宫呈梨型,也就是下面靠子宫颈处较小,而上面子宫顶空间较大,所以胎儿足月时自然而然会顺着子宫形状头朝下,臀部与会活动的双脚则在空间较大的子宫上端,形成“头位”。至于胎位不正会发生,则必须考虑到子宫形状、羊水多寡与胎儿大小,所以胎位不正的发生率,在不同妊娠周数并不相同。
胎位不正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异常,较长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和经产妇。由于胎位异常将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和危险,故早期纠正胎位,对难产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现胎儿胎位不正时,医生会跟孕妇商量如何选择最佳的生产方式,如果经过调整,胎儿转为头位,阴道生产方式是首选,如果调整不回来,胎位不正剖腹产可能是较为安全的分娩方式,医生会分析利弊,让母亲、家属及医生共同做出选择。
二、与你细数胎位七式
总的来说,胎位有七种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正常胎位——头位:指的是胎儿身体最靠近子宫颈的部分,最先出来的部分,一般正常生产都是头先下降出来,称之为“头骨先¶”,或是“头位”(vertex)。
2、臀位:如果宝宝屁股在最下面呈坐姿状,称之为“臀位”,而臀位还可根据胎儿脚的位置再细分为伸腿臀位(Frank breech)(两腿向上伸直到头部)、完全臀位(Complete breech)(盘腿而坐)、足式臀位(Footling breech)(其中一腿或两腿下伸,变成脚最低)。
3、膝位:双膝弯曲称为全膝位。
4、足位:此状况是最难以经产道分娩的姿势。
5、肩膀位:当宝宝轴位是横位时,则其先¶部位为肩膀,称之为“肩膀位”。
6、颜面位:另外有些宝宝虽然头在下面,但是头却向后仰伸,以致于以脸部面对子宫颈口,先¶部位为脸,称之为“颜面位”。
7、复合位:最后一种是胎儿的身体有两个部分同时为先¶部位,例如在胎头旁边伸出一只手,和头一起生出来,称之为“复合位”。
在上述说的姿势里面,正常胎位指的是胎头向下,颈部曲屈,以头顶为先¶部位的“头位”,除了头位外,其余都是胎位不正。有专家表示,在怀孕8个月之前,胎位不正是颇为常见的现象,准妈妈们无须过于担心。随着孕周的增加,多数胎位不正的胎儿会自动转位成正常,胎头在下的产位。在产科的处理方面,一般是以九个月(36周)怀孕仍为胎位不正的,才确定诊断。当准妈妈在怀孕九个月时确诊为胎位不正的,就必须与医师讨论采用何种分娩方式作为最佳的选择。
三、如何矫正胎位的姿势
通常,在孕7个月前发现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妊娠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而且母亲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的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在孕30周后大多能自然转为“头位”。然而一般而言,若在妊娠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时,就需要矫正了。那么,有什么矫正方法呢?
在孕期,胎位不正不会对母儿带来不良影响,但它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不过现代医学完全有办法进行处理。下文以最常见的臀位为例来介绍一些产科矫正方法。
膝胸卧位操纠正
孕妇排空膀胱,松解腰带,在硬板床上,俯撑,膝着床,臀部高举,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尽量接近床面。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5分钟,连续做1周。然后去医院复查。
医生为孕妇施行“转向”
如果在孕32周-34周时,胎儿仍未转向,医生就要考虑为孕妇实行外转胎位术,让胎儿翻转,使孕妇能顺利分娩。值得注意的是,外转胎位术有一定的风险性。操作时,会导致脐带缠绕或胎盘早剥。因此,在科学技术发达、有条件做剖宫产的地区,这个方法并不流行。
胎位不正的针灸治疗法
针对胎位不正,我国有针灸治疗的成功先例。用针刺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每日1次,每次l5~20分钟,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妇科检查诊断为臀位、横位、斜位的孕妇。
自主矫正方法
1、可以做膝胸卧位操纠正,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O分钟,连续做1周,胎位可以转正。其姿势是,在硬板床上,胸膝着床,臀部高举,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尽量接近床面,但要注意做前要松开裤带。
2、患妇不宜久坐久卧,要增加诸如散步,揉腹,转腰等轻柔的活动。
上一篇:早孕反应是什么意思早孕反应什么时
下一篇:胎儿发育迟滞预防也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