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宫缩都有哪些症状-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分娩百科 >分娩过程 >正常的宫缩都有哪些症状

正常的宫缩都有哪些症状

2017-04-11

宫缩是临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有规则的子宫收缩就是宫缩。开始时有弱至强,逐渐变得有规律,强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强,持续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如间隔时间在2-3分钟,持续50-60秒,宫缩在妊娠的最后几个月是不规则的,尤其是最后几周内。

怀孕晚期大约在分娩前一个月,宫缩就已经开始了,有些人刚开始时还没感觉,只有用手去摸肚子时,才会感受到宫缩,并且孕妈妈会感觉宫缩频率越来越高。开始时宫缩的疼痛有的产妇是在腹部,有的产妇感觉在腰部,其实不强烈的宫缩可以没有感觉或者与来月经时的小腹疼痛一样。疼痛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当宫缩引起轻微的疼痛一样,疼痛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当宫缩引起你轻微的疼痛,一会儿过去了,渐渐疼痛有所加强,间隔缩短,疼痛时间延长。宫缩像浪潮一样涌来,阵阵疼痛向下腹扩散,或有腰酸下附排便感,这种宫缩是为宝宝出生作准备。所以这点疼痛算不了什么,只要和医生合作,利用练习过的呼吸操配合宫缩,就能顺利度过分娩关。

在分娩开始时,宫缩感觉就像下背疼痛或是月经疼,随宫缩的开始和结束,来来去去。这些早期的宫缩通常都比力短暂并且微弱,但也有的宫缩间隔时间较短且来势剧烈。随着分娩的临近,产妇可能会感觉到宫缩在腹部或后背处发生,或是在这两处同时进行,许多产妇会感到从后背开始疼痛,又转到前腹处,如果宫缩持续不停,时长不足30秒,宫缩强度不大,宫缩间隙较短,那么产妇仍然处于临产期或进入了分娩早期。真临产时,宫缩持续时间较长,宫缩强度激烈,且两次宫缩间隔时间较短。

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强,一方面能促进宫口的扩张,加快产程的进展;另一方面也给产妇带来了下腹部或腰骶部坠胀痛、酸痛或撕裂样痛。要知道每一次的宫缩都会陪同着宫口开大和宝宝的下降,只是这些都进展得十分缓慢罢了。一般宫口开大到3厘米前时间比力漫长,一旦达到3厘米后产程的进展就要迅速多了。所以只要产妇有信心,并尽最大努力发挥自身潜力,在助产医生的指导下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整个分娩过程。

那么,在出现宫缩的时候孕妇该怎么办呢?

1、 出现宫缩的时候,要平卧、闭目、以鼻呼吸。

2、 以嘴深呼吸然后放松腹部。

3、 以鼻呼吸后、屏气、然后长呼气。

总结:宫缩是一种临产时的特征,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弱到强,逐渐变得有规律,并且强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宫缩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孕妇感觉在腹部,有的则感觉在腰部;疼痛也是因人而异,有的感觉很疼,有的则感觉很弱。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与“正常的宫缩都有哪些症状”相关文章
宫缩的症状 真假宫缩的区别
二胎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顺产疼还是剖腹产痛
产后同房注意事项 产后同房的那些事
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顺产和剖腹产的利弊
顺产侧切疼吗 侧切会影响性生活吗
看过“正常的宫缩都有哪些症状”还看
肩难产
出现这些情况 孕妈妈不得不剖腹产
分娩镇痛
孕产妇分娩产程中适合吃哪些食物?
孕妈妈分娩过程中如何预防产力不足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吸吮反射
    伴随宝宝长牙期出现的问题
    注意新生儿的有效视觉距离
    小儿运动发育水平如何测试
    宝宝长牙时你该做什么
    关于安抚奶嘴
    小宝宝为何会摇头晃脑呢
    呵护眼睛的三个常见问题
    急需渴望了解世界的新生儿
    体重不达标就是营养不良吗
    行下步反射
    头发的故事
    头大聪明头小精对不对
    宝宝语言智能发育监测方法
    半岁不会坐要警惕小儿脑瘫
    新生宝宝的模样吓到你了吗
    关注孩子的九种意外伤害
    宝宝的牙齿长得慢怎么办
    重视新生儿与生俱来的能力
    孩子腹泻可能是由饥饿引起
    乳牙萌出的时间和顺序
    新生宝宝第一周的生理变化
    婴儿不可以忽视的7种能力
    辅食添加鸡蛋黄正确方法
    身躯弯曲反射
    新生宝宝的模仿能力有多高
    宝宝的抓握动作何时有进步
    新生宝宝的呼吸与体温特点
    小儿口腔溃疡家长别当小病
    新生儿视觉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