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血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引起巩膜、结膜、皮肤、体液黄染,所以,黄疸的产生与胆红素代谢有关。
正常情况下,骨髓不断生成红细胞而进入血液循环。红细胞的生命期平均为120天,不断有衰老的红细胞受到破坏,健康人每日约有1%的衰老红细胞被分解,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体内先形成“间接胆红素”,还有一些胆红素是由其他血红蛋白,如骨髓中未成熟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形成。这些胆红素被运送到肝细胞,经肝细胞处理后,转变为能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经由肝细胞分泌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重要成分。
胆汁经胆管到肠道,肠道中的细菌将直接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氧化成粪胆原从粪便中直接排出,一小部分尿胆原重新由肠道吸收入血,回到肝,随血液循环由肾脏排出。
健康人体中胆红素量是恒定的,胆红素进入和离开血液循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肝出现疾病时,如肝炎,肝功能减退,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再加上肝细胞肿胀、胆栓形成,使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大量反流回血液中,血清胆红素就会升高,称肝细胞性黄疸。
此外还有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一般血清胆红素不超过17.1μmol/L,当浓度超过34μmol/L,皮肤和巩膜就会发黄,而形成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在17.1~34μmol/L之间时,临床上并不出现黄疸,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因为胆红素异常很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凝血功能,所以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
上一篇:新生儿胃部问题该怎么办
下一篇:宝宝胀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