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陪产的利与弊-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分娩百科 >分娩过程 >老公陪产的利与弊

老公陪产的利与弊

2016-08-17

老公陪产真的管用。如果没有他陪着我,我可能就生不下来了!

怀孕时,我们就知道这家医院能够陪产。他认为:两个人的事,就应该两个人一起承担。而我觉得:一起经历这样一个重大的时刻,今后他也会更加心疼我和孩子。

20日晚上9点进的待产室,一直待到21日早晨6点。待产是不能陪的,我一直一个人躺着,很疼,腰骶部又特别酸,很希望家里人能进来,帮我揉一揉腰。但他们只能在外面等着。其实待产时也很需要家人在身边,医院的服务要能再进一步就好了。

等真正进产房生时,老公才进来陪产。他在一边,我就特别有安全感,也不紧张了。当然,生还是要靠自己生,但一下就有了一种被关心被保护的感觉,觉得天大的苦,反正不是自己单打独斗了。

当时,我已熬了十几个小时,累极了,止痛针的劲儿又没有完全过去,晕乎乎地直想睡。老公站在我旁边,一边给我擦汗,一边让我别睡、睁眼。生之前医生都教过:每次阵痛,吸3口气,用3次劲,阵痛间歇就休息。可我一用劲,就觉得真的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就想睡过去,老公和助产士们就赶紧给我鼓劲,我就再努努力。就这么把孩子生下来了。也没做侧切,挺顺利的。

等孩子生下来,老公说:我好像也快虚脱了。不过我觉得,他能进到产房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陪妻子进产房利多还是弊多?

Yes支持丈夫进入产房陪太太分娩的人认为一同迎接孩子的出生,可以增进夫妻间的感情,让丈夫更能体会妻子的辛苦,更加体谅妻子。同时,伴随妻子走过怀孕和分娩的过程,可以让丈夫更快地进入父亲的角色,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

No一些欧洲妇产科权威人士对丈夫陪产持反对意见,他们列举了一些事例,暴露了丈夫在陪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会因目睹妻子在生产时的剧痛,而患产后抑郁症,甚至影响性生活。

2、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不能忍受看着深爱的人承受分娩的痛苦,而阻止自然分娩的继续,从而使剖腹产的个案增加。

一位从事妇产科研究48年,曾协助1万5千多名婴儿出生的英国妇产科专家认为:欧洲九成丈夫都会陪太太入产房分娩,只是一种潮流,但并不适当,因妇女生产时需集中精神及放松,但身旁丈夫的忧虑及疑惑会令妇女分心,影响生产。 他认为,夫妇关系往往依赖彼此间的一点神秘感维系,但赤裸地呈现生产过程,会令神秘感顿失,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及性生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种子宝宝快结瓜》优质课-南京:张倩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与“老公陪产的利与弊”相关文章
宫缩的症状 真假宫缩的区别
二胎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顺产疼还是剖腹产痛
产后同房注意事项 产后同房的那些事
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顺产和剖腹产的利弊
顺产侧切疼吗 侧切会影响性生活吗
看过“老公陪产的利与弊”还看
剖腹产有几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
陪产建议 准爸爸陪产到底好不好?
顺利分娩必须了解宝宝的一些情况
什么情况需要做会阴侧切?
顺产这样用力 妈妈少一点疼痛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抚触宝宝要充满爱心
    给宝做锻炼 7方面入手效果佳
    为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
    牛奶可以增加幼儿体质
    新生儿患疱疹的护理要点盘点
    婴儿腹绞痛和幽门螺杆菌有关
    幼儿喂奶姿势要注意
    什么是婴儿的混合喂养?
    哪些新妈妈不适合给宝宝哺乳
    引起宝宝黄疸的原因分析
    孩子要不要自己睡觉?
    宝宝为何会发生”疝通“
    新生儿自发性出血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宝宝会经常哭不停呢?
    幼儿养育:百日咳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用药禁忌
    新生儿黄疸不同种类的不同治疗方法
    全职妈妈照顾孩子弊端多
    宝宝真菌性肛周炎原因?
    家人生病 如何避免baby被感染
    妈妈感冒了可以给宝宝喂奶吗?
    新生儿包茎需要手术吗
    学会调整宝宝的信号
    婴儿冬季易患“闷热窒息综合征”
    如何发现宝宝过敏源?
    几个对百日咳宝宝有效的小方法
    哪些假象影响了妈妈母乳喂养的自信呢?
    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食疗方子分享
    母乳喂养宝宝之尴尬事盘点
    哪些老经验会伤害孩子?
    先天性弓形体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