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1-3岁百科 >幼儿生长发育 >O型腿

O型腿

2015-03-02

什么是O型腿

所谓的O型腿是指两侧对称的膝内翻,小宝宝的小腿通常较短胖,所以其内弓的幅度会看起来更明显。而这种膝内翻的程度,在小朋友走路时会更觉得像O型腿。

O型腿的判断标准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O型腿了。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O型腿的轻重程度。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

◆常态膝距在3-10厘米之间的为中度;

◆常态膝距大于10厘米的属重度。

O型腿的四种类型

一般而言,O型腿依据其成因可分为下列几类:

1.生理性O型腿

2.不对称生长所导致O型腿

3.代谢疾病所引起的O型腿

4.骨骼发育不良所造成的O型腿

O型腿的形成原因

O型腿形成的最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发育性因素 在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而出现膝内翻的改变;

2、失衡性因素 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长期的肌肉力学失衡可以导致关节发生移位,而形成膝内翻。这种关节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关节错位是完全不同的,关节错位表现为对应的两个关节面发生相对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对应关系,关节移位主要表现为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间隙的异常,在膝关节表现为两脚平行并拢站立时髌骨向内侧旋转,这是膝关节的整体旋转引起的,不是髌骨半脱位,只要关节得到矫正髌骨就会回到前方,在X线正位片上显示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不等宽,内侧间隙明显变窄;

3、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O型腿。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可以随关节的改变做出适应性调整。在一般情况下,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不是形成O型腿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外伤引起外侧副韧带损伤等破坏了膝关节的稳定也可以导致O型腿,这在运动员比较多见,治疗时一般需要手术修补损伤的韧带。

O型腿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其实并不全部是骨头弯了,只有少数是真正骨头弯了。如果想判断骨头是否弯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线正位片。

并且,部分失衡性O型腿由于同时伴随髋关节的外展移位,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

包尿布会造成O型腿吗

事实上,宝宝包尿布看似O型腿,但这只是暂时性的现象,父母不必担心。还有人会问,是否太早坐学步车或学走路,容易造成宝宝O型腿?其实顺其自然是很重要的,宝宝都还坐不稳就硬要他坐螃蟹车、学站立甚至学走路,若其躯干及腿的力道还不能承受体重,长期下来,使腿部承受太多的负担,会导致体态扭曲,可能造成O型腿。

那么平日做父母的能帮小孩什么忙呢?穿着矫正鞋或支架,但必须要针对确定的原因,且需要极长的时间来矫正,家长帮宝宝做适当的按摩复健,也有助于O型腿的改善。若是病理性O型腿应尽速找出原因,改变饮食习惯,可多吃含钙食物、补充维他命D、多晒太阳、勤于运动等方法,都有助于改善。此外,若是腿弯得太厉害时,可考虑以手术来矫正。但大多数的宝宝其腿的弯曲是属于正常范围,不需特别治疗,只要多注意观察即可。

o型腿必须治疗吗

对每个小朋友而言,随着不同年龄的成长,为了配合肌肉骨骼的成熟度,小朋友会有不同的下肢型态,一般而言,两岁左右的O 型腿,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好转,因此父母不必太过于担心。

O型腿的危害

正常的膝关节,压力是平均分布在关节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到年龄大了,就容易出现关节痛,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

一、 O型腿影响我们的形体美观

1、身体两侧的S型曲线被破坏,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或者成为向外膨胀的曲线,视觉上就缺乏那种玲珑之美了。

2、由于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导致下肢外轮廓线更加外移。显得胯宽,小腿特别弯。

3、O型腿由于肌肉分布不匀称,显得大小腿都很弯,这样腿失去了笔直曲线,整个人也少了几分挺拔。

4、O型腿的人,两条腿之间巨大的缝隙,在视觉上非常不美观。

5、O型腿的人,由于小腿膝关节下面向外突起比较多,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于大腿曲线变化,从正面看,显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调。

7、O型腿的人,由于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

二、O型腿对人心理的影响

腿部的畸形不仅仅影响体型与健美,对人体健康也有损害。对人们体型的危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O型腿对健康的影响

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给。由于O型腿破坏了膝关节正常力的分布,使关节一侧所受的生物应力增大,对侧相对减少。天长日久,还会引起膝关节行走时疼痛,关节活动也受影响,进而易导致骨性膝关节炎。

O型腿的矫正

O型腿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

手术适应于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不需要恒心和坚持。缺陷是手术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风险大,费用高。

1.外固定器加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

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有:截骨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愈合快,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采用外固定器便于掌握整形矫正时的角度,可使骨愈合角度准确,调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地活动,下肢肌肉不会出现萎缩。

2.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

据统计,O型腿畸形完全矫正率可达96%以上。

非手术矫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

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O型腿的矫正方法具体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 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 15~20次。

点击显示

上一篇:幼儿智力发育

下一篇:宝宝学走路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与“O型腿”相关文章
宝宝奶头凸起小包 当妈的被吓得半死
宝宝“不达标”问题的诠释与建议
宝宝说话晚的危害有哪些
孩子说话晚是智商低吗?
孩子说话说得晚 警惕8种情况
看过“O型腿”还看
宝宝任性的有什么表现呢?
洗发水和肥皂会影响婴儿记忆吗?
宝宝头发又黄又少
孩子得了“橡皮综合征”,这是什么病?
孩子患多动症有什么表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手父母须知抱新生宝宝的正确姿势指导
    产妇清热去燥食谱 清补凉汤
    产妇微量元素补充食谱 双色虾仁
    敲敲计算器 你的产假工资怎么算的?
    产假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什么样的妈妈不适合顺产 顺产误区
    美国加州医生建议 产后恶露不尽食谱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3)
    哪些女性适合剖腹产 剖腹产对婴儿不利
    包裹新生宝宝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产妇益脾胃食谱 温拌肉丝菠菜
    秋季护理新生儿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新生儿啼哭时的5大安抚技巧与基本常识
    关于给宝宝冲奶粉的那些事儿
    产妇营养食谱 虾仁金裹银炒饭
    减少窒息儿并发症的护理及防护措施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2)
    新生宝宝啼哭时的家庭护理技巧
    适合3个月婴儿宝宝的护理与保健常识
    新生儿游泳时须知的5大注意事项
    给宝宝穿脱衣服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岁女婴出租屋内死亡 生前被指遭继母虐待(图)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识(8)
    新手父母护理宝宝须知的最佳指导方案
    新手妈妈给新生宝宝洗头的最佳方法
    适合11个月婴儿宝宝的护理与保健常识
    父母须知女婴宝宝的护理及保健常识
    父母为新生宝宝洗澡时须知的要点
    父母护理新生儿的14个须知常识(4)
    适合2个月婴儿宝宝的护理与保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