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露反反复复要多留意-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保健 >产后恶露反反复复要多留意

产后恶露反反复复要多留意

2016-05-20

如果新妈妈产后恶露正常,表示产妇身体恢复良好;如果恶露异常,则多是产妇有某种疾病的表现。沉浸在幸福中的新妈妈需多留意恶露情况,如果异常就要及时就医,以免影响身体恢复,留下持久的伤痛。

胎儿出生后,胎盘也随之娩出。之后,阴道会排出一些棕红色的液体,其中含有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细菌及黏液等,医学上称之为恶露。产后 3~4天为血性恶露,量多,颜色棕红,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块、坏死的蜕膜组织。4~6天为浆液性恶露,其色转淡,内含血液越来越少。7~10天之后为白色恶露,内含大量白血球、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一月左右恶露基本停止。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不臭。如有臭味,或红色恶露、白色恶露过多及持续时间过长,反反复复,那就说明恶露异常。

恶露异常多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以产褥期出血和感染最为常见。胎盘娩出后,子宫内壁的胎盘创面有大量的开放血管,产后均有出血,一般出血量为 150~300毫升左右,24小时内超过400毫升者,称为产后出血。子宫收缩无力、胎盘滞留或残留、宫颈及阴道撕裂、孕妇患有贫血等,都可引起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后果严重,决不可麻痹大意。据调查,产后出血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祷感染在医疗卫生差的地区较为常见。

分娩时器械消毒不严或产时进行过多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产后不清洁,都可引起产褥感染。此外,病菌可在产前从房事或坐浴时进入阴道,或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在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妊娠中毒症、产时产后出血过多、胎盘组织残留等情况下降低下产妇抵抗力,破坏了阴道内的生态平衡,原寄生在阴道里的不致病细菌,此时可活跃起来引起自体感染。除恶露异常外,多有发烧、腹痛等症状,严重进可形成腹膜炎,甚至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其次,产祷期保健不当也是引起恶露导演的重要原因。产后24小时后应下床活动,可帮助子宫复原及有利于恶露排出。然而有些产妇长期不下床活动,暑热天气也关门闭户。一些无知的丈夫还在产祷期强迫与妻子行房事,造成阴道黏膜破裂、子宫内膜感染,造成恶露异常。

产后红色恶露反反复复或者越来越多,不时混有新鲜血块,除有胎盘息肉的可能性外,还应警惕绒毛膜上皮癌。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肿,多发生于葡萄胎后,也有20%左右的病例继发于足月妊娠或与妊娠同时存在。此类癌症并不少见,正常妊娠分娩后数日,尿或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转为阴性,如果仍为阳性并伴反复的血性恶露,就应当高度警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与“产后恶露反反复复要多留意”相关文章
产后恢复注意事项 产后恢复的误区
产后子宫恢复注意事项 产后如何对子宫进行保养
顺产和剖腹产的区别 产后如何恢复
坐月子做不到这几点 30天也白费
为啥别人生完孩子更漂亮 你却明显变老了
看过“产后恶露反反复复要多留意”还看
产后子宫复原
生完宝宝后,找回失落的自己
哺乳期能吃羊肉吗
剖腹产疤痕修复
哺乳期发烧39度怎么办?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早产儿喂养那点事!!​!
    婴儿睡什么床垫好?
    婴儿有三种情绪,你知道吗?
    产后催乳食谱大全
    婴儿长了湿疹怎么办?
    宝宝科学的睡眠时间
    婴儿腹泻怎么调理
    ​临时同居,应选择什么样的避孕药?
    宝宝感冒能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吗?
    关于婴儿辅食的8个问题
    孕期胎动最频繁的几个时间段
    怎么给婴儿添加辅食?
    宝宝夏季便秘喝什么果汁好?
    口服避孕药的几个好处
    哪些女人不适合服用避孕药?
    婴儿臀部的护理注意事项
    事后吃紧急避孕药管用吗
    发生宫外孕有什么症状
    怀孕前,哪些准备工作要做好?
    孕妇可以喝酸奶吗
    宝宝多大开始添加辅食?
    4个月的宝宝怎么混合喂养?
    婴儿秋季贴身衣物选购技巧
    婴儿牙齿怎么护理
    孕妇可以坐飞机吗?
    婴儿喝酸奶注意事项
    孕妇食物中毒怎么办
    孕妇可以吃甘蔗吗
    哺乳期奶水不够怎么催乳?
    早产儿护理和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