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以腹胀、呕吐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壁囊样积气为X线特征的一种严重疾病。90%发生于早产儿,同时伴有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者死亡率高达86%。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症有两种类型:
1、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与肠壁缺血缺氧或饮食有关
(1)肠壁缺氧缺血 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应。此时,肠系膜血管收缩、肠道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黏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气体。
2、晚期新生儿和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由于细菌的直接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黏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
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早产儿常在生后2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晚期感染性坏死性肠炎多在生后3~8周(或更长)发病,症状均以腹胀、腹泻、呕吐为主,大便3~10次/日,稀便,色深可带血,重者腹胀明显,可见肠型。大便呈果酱色或柏油样。发生腹膜炎者肠壁微红,稍肿,伴肌紧张。体温不稳定,神萎。轻者仅出现中度腹胀,大便次数不多,无呕吐。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检查
(1)周围血象及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核左移,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可以增高。
(2)粪便检查 外观色深,隐血阳性,镜检下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以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
(3)腹部X线平片或B超检查 X线平片显示部分肠壁囊样积气对诊断NEC有非常大的价值,要多次随访检查,观察动态变化。B超可见肝脏上面的门静脉积气。
诊断
同时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确诊:①全身中毒表现:如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②胃肠道表现:胃潴留、呕吐、肉眼血便、腹胀及肠鸣音消失。③腹部X线表现:肠梗阻和肠壁积气。
治疗
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1)禁食 一旦高度怀疑本病即应禁食,腹胀明显者同时行胃肠减压。重症禁食2周,轻者也需1周。
(2)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3)抗感染 常用氨苄青霉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类抗生素,也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选择抗生素。
(4)对症治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
(5)外科治疗 发生腹膜炎和肠穿孔是外科手术指征。
预后
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达20%~40%。约2/3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存活,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慎重及时的外科干预可改善预后。约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术性治疗,5%~30%患儿手术后可能发生回肠和结肠吻合部的狭窄或发生短肠综合征,术后需随访。
上一篇: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因素是什么
下一篇:新生宝宝腹泻表现的4大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