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16岁"天才"华裔少年被哈佛录取 家长:知识的知识最重要
2016-07-29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才和蠢材,他们知识天生资历不同罢了。一般来说,天才往往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只要你发愤图强,也有成为天才的机会。所以,家长们不要羡慕天才是别人家的孩子,脚踏实地的培养好自己的孩子,照旧可以让其创造辉煌人生。
孩子越小父母越不能着急。父母着急,就把功利心给了孩子,孩子学会了这个之后,这个人的格局就不会大,走得就不会远。
家长在不断自我约束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最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样即使出现少量的尘埃和细菌,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古老的公式是:成功=1%的天分+99%的努力,在潘晖诺的成功等式中,还应加上父母的理性引导。
两岁开始阅读,3岁已达到六年级阅读理解标准,此后连续3次跳级。16岁获得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同时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
这是华裔少年潘晖诺的简历。
在不少中国家长眼中这份简历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大写的天才。
天才,这两个字让不少中国家长羡慕。因为天才意味着令人艳羡的天赋、无师自通的惊喜、曲高和寡的优越。
不少专家批评中国的家长太过功利。中国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学奥数、学钢琴,还有上万名孩子参与神童测试的壮观景象。
不过,如果跟家长们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家长们功利的外表之下是一种深层次的焦虑不知道把孩子向哪个方向培养。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共识:只要找到孩子的特长,孩子的培养之路就会变得简单明朗了。所以,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试图寻找他们身上天才元素的蛛丝马迹,甚至不惜花重金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专家总往那些在寻找的路上随时准备邂逅特长的家长身上打板子,其实这些焦虑的家长更需要一条把他们引向光明的道路。不久前,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见到了来这里参加对话科学与艺术座谈会的潘晖诺及他的妈妈潘若莎女士,这个天才少年的培养之路是怎样的?他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总能体会到四两拨千斤的快意?记者采访了这对母子。
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知识的知识
人们熟悉潘晖诺是因为这样的新闻描述:2014年来自休斯敦明湖高中16岁的华裔高中生潘晖诺获得总统学者奖。
据介绍,美国的总统学者奖是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它的评选要根据SAT或ACT考试成绩,还要根据每个人的学术成就、个人品德、领导才能和社区服务经历及论文情况进行评估。
潘晖诺13岁时SAT就拿了满分。这样的学业成绩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潘晖诺两岁时就已经能够阅读了。跟很多超常儿童的家长一样,妈妈潘若莎尽可能满足儿子的阅读需求,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借20本书。
不过,一些家长就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教孩子认字、背诗
潘若莎本能地觉得对于潘晖诺这样的孩子来说教知识没有那么重要。
为了给潘晖诺更好的教育,潘若莎自己学习了很多,她逐渐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知识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用心理学来解释,这其实是在试图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潘晖诺上学之后成了最喜欢问问题的学生,他不仅想学会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要弄明白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正是因为不局限于每一个孤立的知识,所以,潘晖诺从小学起就对学习很感兴趣,总是充满好奇,学习起来很快乐。
因为懂得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从小就比别人做得事情多。潘若莎说,与其说是过人的聪慧让潘晖诺连跳三级,不如说是这种广泛联系的学习方式让他成为了一大块快乐的海绵,对吸收知识总是怀着强烈的渴望。
上一篇:暑假学生扎堆"改头换面"中学生加
下一篇:00后学霸团队自制原创视频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