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 部分在编人员吃空饷(图)-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资讯 >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 部分在编人员吃空饷(图)

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 部分在编人员吃空饷(图)

2013-10-09

近期,有网友爆料湖北武穴市教育局的人事怪现状。记者调查发现,该教育局,一方面大量人员超编,需挪用其下属单位的事业编。另一方面,有官员占着编制,不上班,吃空饷。

5月30日上午,上班时间,武穴市教育电视台办公区大门紧锁。

2011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对事业单位编制清理的要求中,中编办提出,“对职责任务萎缩或大量空编两年以上的事业单位,要相应核减编制。”

但在武穴市教育局,事业单位的多余编制并未得到清理,还存在政府机关将事业单位编制挪用等情况。

编制专家对此建议:需从制度设计入手,还要加大制度层面的执行力。

1 探访 两家下属单位42个编制被挪用

武穴市,位于长江岸边,是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武穴市教育局的办公楼在宁江路,共有6层。第6层,是武穴市教育电视台的办公地。

5月30日,上午8点,整个教育电视台空无一人。走廊里能见到一个老旧的电脑教学室和一间狭窄办公室。

楼下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教育电视台的人可能出去办事,“那里平时上班的也只有3个人”。

记者核实教育电视台的通讯录,上面确实只有3人。

记者从武穴市编制办获得教育电视台的事业编制表,表上显示,该台共有51个编制,比实际所在的工作人员多出了48人。

当地一名知情人说,教育电视台的许多编制,被教育局挪用。

记者对照武穴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的通讯录,发现有31人的名字,出现在教育电视台的编制表里。

例如彭书政、郭永生、吕浩铸三人,如今分别是教育局办公室、基础教育课、职成教科的负责人,但这3人的编制在武穴市教育电视台。而教育局财务科,所有4名工作人员的编制,都在教育电视台。

武穴市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简称勤俭办),亦有大量编制被该教育局占用。勤俭办的通讯录显示,在岗人员为4人,而其核定事业编制为29人。

比对教育局工作人员的通讯录和勤俭办编制表,可发现勤俭办有11个编制被教育局挪用。

2 调查 23个编制,8个领导,17个科室

一份来自武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编制办)的《市教育局机构编制情况表》显示,武穴市教育局的行政编制数为23人。

这个正科级单位,配置了8名局领导,下设17个科室。即使每个科室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也会超编。

该教育局最新的《机关人员通讯录》上,登记了71名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多名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证实,通讯录上的人,目前都在教育局上班。

在教育局的各个科室中,工作人员最多的是办公室,共有6人。职成教科、社管办等科室,只有1名工作人员。

为何要设立这么多科室?局长王卫平解释说:这样的机构设置延续了多年,即便存在人员超编的情况,工作中有时也会人手紧张。此外,机构设置讲究对口,上级机构设立科室后,为了便于工作联系,下级机关也会成立相应机构。

据了解,武穴市教育局的上级业务单位黄冈市教育局,就设有25个机关科室。而与武穴邻近的麻城、英山等县市的教育局,设置的机构也均在15个以上。

教育局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今年初教育局工作人员大约60人。2月份,局机关又从基层学校和局属二级单位调来10多人,使得本已超编的情况更加严重。

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介绍,下属的事业单位,其实就是教育局解决超编人员编制问题的“后花园”。

无论是挤占还是挪用编制,都是被禁止的。

中央编办与监察部联合制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各级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编制行为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给予处理。

上述知情人说,像这种情况,如果上级单位不下决心查处,当地的编制办,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武穴市编制办的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说法,对于占用下属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他们有所了解。在谈及如何处理时,他表示“难度很大”。

对于人员超编的情况,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并不讳言。他接受采访时说:“局机关确实存在超编的情况。对此,我们也正在想办法积极处理。”

3 原因 退二线者编制难腾退

记者调查发现,武穴市教育局一方面存在超编、挪用下属单位编制的现象;另一方面,还有官员占着编制,不上班,吃空饷。

阳文阐(化名)是其中一例。他在武穴教育系统工作了20多年,此前是教育局一名科长,有教育局的行政编制。

50岁后,阳文阐从科长岗位退居二线。他一年去单位一两趟,后来索性做起了小生意。“没办法,像我这个职位的干部,到了年龄必须腾位置。”他说。

阳文阐说,自己的位置也很尴尬。曾当过领导的人,一大把年纪还去办公室当跑腿的,很别扭。此外,新领导也不喜欢你这个老领导常往办公室跑。所以干脆不去上班,这样皆大欢喜。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这是不是有些‘被吃空饷’的意思?”阳文阐自嘲道。

陆祖平(化名)也属于“被吃空饷”,但不同的是,他没有教育的行政编制,而是占用教育电视台的事业编制。

陆祖平的编制在教育电视台,后调到教育局机关工作,并升任科长。他也在50多岁退居二线。如今,一年去一两次单位。

据记者调查,教育局“吃空饷”并非个别现象。其中有8名工作人员和阳文阐一样,属于教育局行政编制,有超过20人和陆祖平一样,属于教育系统事业编制。他们都在编不在岗。

对于这一问题,武穴教育局局长王卫平说,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同志,已经退到二线。单位对他们的考核方面也就松一些。

4 对策 需引入社会监督力量

国家法律规定,男性到60岁,女性到55岁才能退休。

按照《公务员法》,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等,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提前退休。

但在武穴市教育局,为何许多满足这一条件的退居二线人员没有申请提前退休?

武穴当地一位人士说,退休后只能拿退休工资。但退居二线,工资一分不少,还能领各种津贴。反正都不上班,当然退居二线更划算。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目前县乡两级部门领导干部往往刚过50岁,就要退到二线,这等于可以回家不上班,而所有工资福利按照在职对待。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高层级的单位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突破。”汪玉凯说。

“清查‘吃空饷’,难的不是方法,而是决心。”武穴市有基层教师这样说。

四年前,武穴市教育局对教师占编不上岗的情况开展了大清理,将自动离职的85名教师辞退,并注销其事业编制。

当地一位基层教师说,为什么教师吃空饷能清理,教育局里吃空饷难清理?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清查“吃空饷”,会涉及“圈子”或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很大勇气。必须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如果只是自己人查自己人,效果难免有限。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与“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 部分在编人员吃空饷(图)”相关文章
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与尖叫 切勿“以牙还牙”吼回去
为了预防孩子过早近视,家长应该怎么办?
这三个方面管理越严格越好,孩子们将来会感谢你
孩子自卑和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式节约”,正在慢慢“毁掉”孩子
看过“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 部分在编人员吃空饷(图)”还看
几个宝宝一逗就笑的原因,值得宝妈一看
幼儿园里,这3种孩子最容易受欺负
男孩子比女孩子适应幼儿园更慢,2个原因道出真相
双胞胎家庭的压力,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为什么越不幸福的宝妈,越喜欢向外人炫耀幸福?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11学生围殴8岁龄童致死 警方称其闲来无事打人玩
    长沙两岁幼儿吞下电池 食管灼伤紧急送医
    无证幼儿园建“废墟”里 招生运行已3个月
    幼儿园虐童案频发的背后
    家长暑假火热报名幼小天价衔接班
    年轻父母请关注 警惕小儿髋部发育问题
    2013年全球新增24万感染艾滋病毒儿童
    幼儿园老师被指虐打孩子 幼童身上现青紫牙印
    《一年级》儿童防拐引热议 郑渊洁亲授防拐秘笈
    标准尚不统一 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忒低
    儿童乘车安全将立法
    夫妇带4岁癌症晚期孩子到千里捐遗体
    新国标儿童牙刷逐渐上市 专家:可按年龄段细化
    厦门一幼儿园隐瞒多个学生患手足口病 已停课全面消毒
    荧光棒内含有毒液体儿童误吸或触碰可能造成伤害
    四岁小女孩贪玩戴上“魔戒”取不出
    仁怀市小学生因为未完成作业被集体罚跪
    5岁孩在幼儿园磕伤牙 家长不认可园方处理结果
    中国能否实施“儿童分级”
    2014年扬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的意见
    报告称近半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
    儿童零食需分级管理
    安全事故最高可罚2000万元 卖假药毒害孕产妇婴幼儿重罚
    女从9岁起孩为照顾父亲 每天往返家校八次
    特殊教育是所有儿童的SOS
    学龄前儿童早餐“四不要”
    台湾下月起婴儿奶粉禁止促销
    10岁男童跳级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68分
    不接孩子或违法用意虽好,执行很难
    幼儿“逃课”,任性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