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提醒!冬至宝宝要谨慎吃汤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资讯 >育儿提醒!冬至宝宝要谨慎吃汤圆

育儿提醒!冬至宝宝要谨慎吃汤圆

2015-12-22

今天是冬至,俗说话“冬至大过年”,家家户户都团聚“打边炉”,吃汤圆,有少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也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让自己的宝宝尝一下汤圆,殊不知,汤圆却是宝宝们的“危险武器”,尤其是5岁以下的宝宝。

为何宝宝会出现汤圆在喉咙里卡住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孩子的吞咽反射还没有发育完善,故吃汤圆时容易卡在喉咙里面。

如果孩子发生汤圆“卡喉”的时候,该如何急救呢?

紧急情况下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 千万不要在孩子站立时拍背。正确方法的方法是:站在被卡者身后,用两手臂环绕其腰部,双手抱拳,紧贴于胸部剑突下的上腹部,快速向上顶压孩子的腹部,不断重复直到异物排出,但不能用拳击和继续挤压。注意: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导致孩子腹部的脏器受损。


如果你家的宝宝才2岁,那样可以将孩子背朝上、头低位横放于腿上,轻拍宝宝的背部、按压剑突下部位(腹部);还可以将宝宝的头部朝下倒提,使汤圆吐出。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能将宝宝喉咙的汤圆吐出来的话,那应该马上打120,迅速送到急诊,让医生做专业性的处理。

如果真的想给宝宝吃汤圆的话,记得要把汤圆切成几小块食用,让其慢慢咬吃,不要太急或太快,不要让宝宝边玩边吃。家长们在宝宝吃汤圆时,需要“多个心眼”。

其实宝宝“卡喉”的危险武器不仅是汤圆,还有果冻及瓜子仁、花生米等坚果类食物也是孩子“卡喉”食物,故家长们要记得别拿这些东西去喂自己年幼的宝宝,以免发生意外。

注: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有着北方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冬至为什么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与“育儿提醒!冬至宝宝要谨慎吃汤圆”相关文章
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与尖叫 切勿“以牙还牙”吼回去
为了预防孩子过早近视,家长应该怎么办?
这三个方面管理越严格越好,孩子们将来会感谢你
孩子自卑和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式节约”,正在慢慢“毁掉”孩子
看过“育儿提醒!冬至宝宝要谨慎吃汤圆”还看
河南针扎幼儿被拘幼师负刑事责任 该幼儿园正整改
幼儿频繁被虐,扎到了谁的痛点?
国办发文: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
幼儿园教师因学生不听话 用注射器扎伤4幼儿
教育部:2016年我国受助学生超过9000万人次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生儿手那么小,指甲应该怎样剪才对?
    小学生兄妹牵手跳楼疑因玩游戏 专家呼吁父母多陪伴监督
    9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说谎
    户外活动激发宝宝3种能力 游戏中发掘视觉空间智能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才有趣 重复是更好的方式
    父母值得一试的家庭益智游戏
    可以早拿笔 不必早写字
    孩子学会适度依赖并不是坏事 父母不必强制阻止
    宝宝尿床还在延续,你该怎么办?
    超市里的宝宝教育游戏 让你跟孩子贴心交流
    三岁就开始背唐诗有用么?怎么教
    女性孕期缺碘 或影响胎儿神经发育
    幼儿园“超前教育”的危害 二年级后将迎来大爆发
    编故事学10以内加减法 让宝宝从小喜欢学数学
    晚上开灯睡觉宝宝不仅影响发育而且还易患近视
    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
    让公筷公勺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
    孕晚期,这3件事很关键,事关宝宝安危不能大意
    父母与宝宝沟通时须注意说话方式
    宅假期 孩子家务好习惯受益一生
    警惕:宝宝口腔异味并非上火那么简单!
    关于生命和死亡,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哲学教育
    心理教师建议:三招化解学生居家学习负面情绪
    孩子指甲凹凸不平?不一定都是营养不良
    三种否定孩子的话语
    注意!孩子音乐才能培养的年龄坐标
    教育厅明确:幼儿园5月开学的有哪些省?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海外留学人员防疫支招
    要学会早发现“问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