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优秀儿歌哪去了?新儿歌时代盛行灰色童谣
2013-10-09
如今,由于优秀儿歌离少年儿童渐行渐远,一批灰色童谣乘机进入中小学校园。“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灰色童谣的流行,实际上就是优秀儿歌匮乏带来的负效应,无歌可唱的儿童也只能饥不择食了。”
人们不禁要问,当代脍炙人口的优秀儿歌和童谣为什么比原来少了许多?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向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拿钱。”曾经教育几代人拾金不昧的儿歌《一分钱》,如今在一些孩子们口中,已经变了味儿。
最近一段时间,“灰色儿歌”在小学生中很流行。就在上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学生梁悦(化名)随口向记者说了几首在学生中传播得很火的儿歌:“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上学苦,上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还有美眉睡!”“有了枪有了炮,就去炸学校。”“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业堆成山,堆成山。”……他表示,班里的同学每个人都会几首这样的儿歌。
这些儿歌多是改编自流行音乐、广告、电影台词、网络游戏、古代诗词,有的表达了孩子对被束缚和被压抑的不满情绪,有的则充斥着情色、暴力、脏字等不良内容。
贴近孩子的新儿歌太少
全国少工委曾对部分少年儿童做过专题调查,28%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哼带暴力甚至色情倾向的儿歌,他们并不真正懂得歌词的含义,只是觉得“曲子好听”;平常喜欢哼唱灰色儿歌的孩子占56%,73%的孩子认为灰色儿歌“好玩、搞笑、顺口”。
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小学老师认为,灰色儿歌和流行歌曲之所以在孩子们中间有“市场”,是因为当今优秀儿童音乐作品创作的减少。“不可否认,儿歌数量在不断增长,但那种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网络、流行音乐等等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在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位老师的说法,在北京的一些书店,有关儿歌的书籍很少。一本《经典儿歌大全DVD》,里面收集了384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比如:《一分钱》、《小燕子》、《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两只老虎》,新歌只有37首,选自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的金银奖作品,不到全部内容的10%。
翻开小学音乐课本,记者发现其中不乏很多几十年前的作品,有个别曲目甚至经历了两三代人。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小音乐教师吴刚所说:“现代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成熟度较之前要早很多,一成不变的音乐教材显然很难再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实,近几年国家加大力度开发推广新童谣,在卓越亚马逊网站,记者搜索关键词“新童谣”,出现的图书音像制品有逾百种。然而,面对如此“繁荣”的童谣市场,很多人却说不出一首新童谣。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小学的一位家长方薇告诉记者,“我也试图教孩子唱一些新童谣,但是跑了好几家书店,发现大多童谣是‘新瓶装旧酒’,也有的说教味太重,好多都有社会和谐、经济腾飞什么的,小孩哪懂啊。这些童谣偏离孩子生活,旋律上也不像传统童谣那样朗朗上口,孩子们不喜欢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说,优秀的新作品真是太少了。”
流行歌曲大多对少儿不利
在孩子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中,爱情歌曲居多,而这些爱情歌曲却中掺杂着许多“杂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谭晶透露,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爱情歌曲占93%,公益歌曲、励志歌曲占7%,爱国歌曲则一首都没有。上榜情歌中,体现积极健康爱情观的不到20%,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的内容,有的甚至鼓吹快餐式、买卖式爱情。
教育人士认为,流行歌曲和灰色儿歌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无论于形象还是于内在都是潜移默化的。北京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明新说,“传唱灰色儿歌还会使孩子的语言不纯净,价值观导向混乱,会让他们变得玩世不恭。灰色儿歌中的那些话,可能就会成为孩子的人生哲学,其童年和未来有可能会被扭曲。”
采访中,一些中小学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灰色儿歌和流行歌曲在孩子们中间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真正能够流行起来的儿童作品实在少之又少……”身为小学老师的柴晓青表示,只有让更多的优秀少儿作品涌现,才能真正让灰色儿歌在中小学生心中没有立足之地。
优秀儿歌繁荣需社会合力
是什么让儿歌的路越走越窄?
有报道称,创作队伍老龄化是儿歌不受儿童欢迎的主要原因。据某市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介绍,目前该市从事儿歌创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很多都是退休音乐教师和少年宫、文化馆的工作者,平均年龄60多岁,年纪最长的已近80岁。让爷爷奶奶为孩子们写歌,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爷爷奶奶创作的儿歌风格传统,信息量不足,说教味太浓,也不符合流行的旋律节奏,孩子们难以接受。可以想象,儿歌创作者却不了解儿童心理,甚至远离儿童,依然是过多的说教,当然难以真正到达儿童的内心,也就不具有传播性。
另一个事实是儿童歌曲创作长期无利可图。因此“商业利益”就成为了儿歌发展的最大阻碍,在当今的商品时代,歌曲也随之进入商品领域。少儿歌手和歌曲相较于成人流行歌手和歌曲受众面小,即使花费精力为少儿歌手写歌、录制专辑,其专辑的出售和衍生品的开发都比较困难,以致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少有问津,导致少儿歌曲产业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目前音乐人创作一首儿童歌曲,如果被采用,支付给作者的费用多则几千元人民币,少则几百元人民币。许多专家认为,获得与付出不成正比是造成儿童歌曲创作团队断代,少儿原创歌曲新陈代谢慢,新歌推不出来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当网络、电视等传播渠道大肆宣传成人歌曲时,儿歌被迫进入了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
一些音乐人表示,目前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化运作来推广儿歌原创作品是极不现实的,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当重视儿歌现状,召集组织有能力的音乐人,参与到儿歌创作中,并在市场中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推广机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双管齐下推动少儿原创歌曲的发展,让符合儿童成长规律、歌唱真善美的新儿歌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主动为孩子选择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儿童音乐作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组织者、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关心儿童音乐的良好市场氛围。
儿歌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只有全社会都来支持儿歌的创作和传播,才能使优秀的儿歌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上一篇:班主任剪烂多名学生校服自称“保护
下一篇:香港幼儿园4岁童被绑架疑涉家庭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