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陪孩子做这几个游戏,孩子一般都会比较聪明-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资讯 >经常陪孩子做这几个游戏,孩子一般都会比较聪明

经常陪孩子做这几个游戏,孩子一般都会比较聪明

2020-09-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于孩子教育关注程度的提升,越多的爸爸妈妈们开始注重早教。不少父母会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在那样的学习氛围里,让宝宝收获更多的知识,也带来了宝宝能力的提升。

不过,早教班只是一个辅助功能。真正想让孩子的智商得到大幅度提升,培养他们温和的性格,以及做事的能力,还是需要爸爸妈妈们的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就是非常合适的一项活动,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孩子往往是非常快乐的。而爸爸妈妈的全程参与互动,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同时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几个简单的亲子小游戏,希望能给你带娃添加些许乐趣。

第一阶段:0-3个月

鬼脸藏猫

环境整洁安全,可以在床上或爬爬垫上玩耍,家长距离孩子半个手臂对他微笑,用手挡住自己的眼睛藏猫猫,或者做微笑脸、搞怪脸,提高宝宝的兴趣。

玩床铃

可以挑选些自然响声、颜色鲜明的吊床玩具,挂在婴儿床的上方,或者摇晃床铃吸引宝宝看。

第二阶段:4-6个月

弹跃练习

让宝贝坐在家长的大腿上,后背紧靠家长的前胸,家长和宝宝的腿都伸直,随后由家长轻轻颤动双膝,吟唱儿歌,锻炼孩子的节奏感。

摇铃铛

色彩鲜明、有自然响动的摇铃最好,比如木沙铃,放在距离宝宝胸口上方25cm的地方上下左右摇动,让宝宝听声寻物,眼睛跟踪摇铃,锻炼感官结合能力。

第三阶段:7-9个月

踢球蹬腿

准备大号的触觉球或健身球,让宝宝平躺在地垫上(主要是让他看到球的移动位置),球放在脚边,逗引宝宝踢球。

知道给

找一些触觉不同的玩具放在宝宝手里,引导他把玩具从一只手给到另一只手。

触觉布书

从家里找各种不同材质的东西让宝宝触摸,也可以是触觉书籍,温的、凉的、粗糙的、光滑的、软的、麻的等等。

第四阶段:13-18个月

堆积木

选择方便拿取的积木,一开始堆2~3层就可以,允许宝贝试错,不要着急,慢慢花样就多了。

第五阶段:19-24个月

涂鸦

准备墙面黑板和多色画笔,让孩子尽情涂鸦。也可以准备画纸和不同材质的画笔,比如毛笔、彩铅笔、水彩笔、马克笔、蜡笔、粉笔等,砂纸、白纸、布料、树叶等,让孩子充分感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与“经常陪孩子做这几个游戏,孩子一般都会比较聪明”相关文章
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与尖叫 切勿“以牙还牙”吼回去
为了预防孩子过早近视,家长应该怎么办?
这三个方面管理越严格越好,孩子们将来会感谢你
孩子自卑和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式节约”,正在慢慢“毁掉”孩子
看过“经常陪孩子做这几个游戏,孩子一般都会比较聪明”还看
四平针刺幼儿案宣判 4名幼教获刑
不孕女服务员抱走男婴 案件仍在侦办中
幼儿教育的警钟:法律是虐幼的最后一道防线
河北某幼儿园收取暖气费 物价局未给合理解释
北京东西城部分幼儿园试点半日制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
    当今孩子们面对的三种心理失衡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
    如何看待孩子的秘密?
    嫉妒源于哪里?
    如何增强幼儿自信心
    宝宝的隐私意识,需要慢慢的培养
    三招教父母给宝宝讲道理
    儿童心理问题性格极端----自我封闭
    要如何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
    父母不快乐 孩子就不快乐
    怎样与孩子进行良性心理沟通?
    如何应对“破坏王”?
    老辈人带大的孩子心病多
    与孩子交流信任是最重要的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一些细节
    过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
    中国孩子常见的几种烦恼?
    每天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
    引发亲子沟通障碍的10种原因
    请允许宝宝在脏的地方玩耍
    孩子不合群,亲子时间不能少
    孩子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吹嘘自己?
    家庭暴力有哪些危害性
    儿童厌学心理
    孩子也需要减轻压力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父母要如何孩子沟通?
    儿童“穿越体”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