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科学教案:喜欢抛珠子-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教案 >托班教案 >托班科学教案:喜欢抛珠子

托班科学教案:喜欢抛珠子

2020-11-30

【活动设计】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与“托班科学教案:喜欢抛珠子”相关文章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找朋友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棒棒糖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这是我的毛巾
幼儿园托班健康教案:快乐的小老鼠
幼儿园托班健康教案:好宝宝不挑食
幼儿园托班美工教案:制作风车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画蝌蚪
幼儿园托班体育游戏:《木头人》
幼儿园托班共同性活动:好玩的汽车
幼儿园托班安全活动:遇危险要喊叫
看过“托班科学教案:喜欢抛珠子”还看
托班教案:妈妈,节日快乐
托班教案:我爱好妈妈
托班教案:玩扣子
托班教案:交换玩具玩
托班教案:宝宝找妈妈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小班数学教案反思《认识1和许多》
    小班数学游戏教案《认识1和许多》
    小班数学教案详案《认识1和许多》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分椅子》
    小班优秀语言课教案《鸡蛋变娃娃》
    小班数学游戏教案《大自然的收集》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的糖果》
    小班数学优质教案《1和许多》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生活中的数字》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小兔请客》
    幼儿小班数学教案《汽车排队》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兔乖乖》
    小班下学期数学活动教案《对应》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种花》
    小班数学课教案《图形王国》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量身高称体重》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按颜色分类》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晒被子》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白猫小警士》
    小班数学上学期教案《颜色碰碰乐》
    小班数学游戏模板《区别1和许多》
    小班下学期数学游戏教案《红黄绿》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蒙氏数学
    小班数学教案设计《区分1和许多》
    小班优质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图形宝宝》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1和许多》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神奇的魔术师》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树妈妈找朋友》
    优秀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