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教案 >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

2015-11-18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沉与浮)》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开到哪儿去》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认识颜色》
小班科学优质教案详案《自然角里的小乌龟》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看到的小草》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颜色躲猫猫》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给小动物喂食》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剥橘子》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看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还看
大班科学教案:快乐转转转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叶子
大班科学教案:你追我逃
大班科学教案:冷冷的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是值日生》
    中班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鸭找家》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挠挠大怪物》
    小班安全教育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上下楼梯的安全》
    小班音乐教案《夏天到了》
    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鸡蛋浮起来了》
    小班主题教案《扇子摇摇》
    大班主题教案《环保袋袋行》
    大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金孔雀轻轻跳》
    小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儿歌》
    小班安全教育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宝宝坐汽车》
    大班健康教案《眼保健操》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石头》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动物的尾巴》
    小班安全教案《窗台、阳台玩耍》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善跳的袋鼠》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鱼和美人鱼》
    小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西瓜真好吃》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各种各样的杯子》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气球吃什么》
    大班安全教案《如何防雷电》
    中班语言教案《小苹果树请医生》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绳》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轮胎》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新朋友》
    大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报纸游戏》
    小班运动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纸筒》
    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做元宵》
    中班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