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教案:美丽的红花宝宝-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教案 >托班教案 >托班教案:美丽的红花宝宝

托班教案:美丽的红花宝宝

2013-10-11

孩子们自认识了“红笔宝宝”(红色的蜡笔)后,为了巩固他们对红颜色的认识与掌握,我们在“休闲角”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给花宝宝穿衣服”的游戏,在接连几天的游戏中,我观察到了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

荣荣团好了一个红色的小球,可是他在贴的时候,没有贴在有双面胶的地方,所以他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于是他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不动了。见此情景,我拿着孩子的手,和他一起贴在了有双面胶的地方,一下子就粘住了,孩子立刻就笑了,然后我让孩子去摸一摸花上两处不同的地方,当摸到有粘性的地方时,孩子叫了起来:“老粘的!”我笑着说:“对呀,这上面才能粘的住红球球呀,你再试试!”荣荣按我的话又开始团纸了。

镜头二:

两三个孩子在团纸贴花,我在一旁和豆豆打电话,这时小妍叫了起来:“这是谁搓的?怎么这么大,难看死了。”我回头一看,原来红花里有两个小球搓得比较大了,我问小妍:“为什么很难看的?”小妍认真地说:“他这个小球这么大,都散开来了,不好看!”“嗳,是的,”我赞同的说“那怎么办呢?”小妍边说边去拿那两个小球:“给他搓搓小。”我对一旁的孩子说:“我们看小妍是怎么搓的。”等小妍搓好后,我立刻说:“小妍搓得多好啊!我们拍拍手!”小妍开心得笑了。

分析:

托班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喜欢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而且他们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所以在这个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在搓一搓、贴一贴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和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一些动作不协调的孩子来说,模仿他人正确的动作,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会继续采取以下措施:

1、观察孩子游戏的情况,对团纸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与帮助。

在认识了“黄笔宝宝”后,增添黄色的纸,并注意提醒孩子颜色不要认错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与“托班教案:美丽的红花宝宝”相关文章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找朋友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棒棒糖
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这是我的毛巾
幼儿园托班健康教案:快乐的小老鼠
幼儿园托班健康教案:好宝宝不挑食
幼儿园托班美工教案:制作风车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画蝌蚪
幼儿园托班体育游戏:《木头人》
幼儿园托班共同性活动:好玩的汽车
幼儿园托班安全活动:遇危险要喊叫
看过“托班教案:美丽的红花宝宝”还看
托班教案:我要上小班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托班教案:妈妈,节日快乐
托班教案:我爱好妈妈
托班教案:玩扣子
托班教案:交换玩具玩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腊八粥》含PPT课件
    大班社会教案教案《快乐的聚会》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教案详案《神奇的图形组合》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花仙子找椅子》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详案《认识昆虫》
    中班安全课教案详案《不玩妈妈的化妆品》
    中班优秀数学教案详案《美美的生日》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比较粗细》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游羊村》
    小班公开课数学教案《好饿的小蛇》
    中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哭脸和笑脸》
    小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好饿的毛毛虫》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静电》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美术教案《美丽的烟花》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我是中国娃》
    中班语言诗歌教案《树叶》含PPT课件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详案《不一样的我》
    大班社会课教案《神奇的筷子》
    幼儿园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公益广告》
    中班优秀美术教案反思《可爱的小鸡》
    幼儿园小班数学游戏教案《认识长短》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详案《有趣的小火箭》
    幼儿中班美术课教案评价《妈妈的温柔》
    中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数字宝宝》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说声“对不起”》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反思《百家姓》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详案《沙漠动物的生存本领》
    幼儿园中班安全优质教案《有趣的交通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