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个性培养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2020-09-16

1 安全型依恋 研究显示,如果孩子与父母间有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以及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些表现是孩子内在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将来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苛求时,能恢复到自我平衡状态所必要的素质。

2 回避型依恋 相反,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间还有很多种形式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存在。例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多,而且不能被父母关注或定期安慰。这类孩子属于对父母“回避型依恋”。研究表明,这类孩子极有可能出现被同龄人控制,不能向老师寻求帮助,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冷淡等。

3 矛盾型依恋 因为父母双方在教育上存在不一致性,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情绪状态施加给孩子,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对父母产生矛盾的感受。比如,妈妈在喂养孩子时,不确定是否可以把孩子喂好而感到焦虑,就有可能会把紧张转移给孩子,进而孩子也会从妈妈的状态中感受到焦虑。如果没有得到可靠的修复,孩子就会渐渐变得不确定是否可以依靠父母。随着他慢慢长大,可能会容易焦虑、不信任他人,但又渴望亲近他人。

4 混乱型依恋 除了安全、回避、矛盾这三种模式,我们发现了依恋的第四种模式“混乱型依恋”。调查发现,在美国5%~10%的人口中,暴力的父亲是恐怖之源。孩子大脑深处的一部分,驱使着他想远离暴力的父母。与此同时,一处新的大脑组织又驱使孩子想靠近他的依恋对象——父母,因为他想从那里得到安全和安慰。由于父母才是恐怖和混乱的根源,而且孩子除了恐惧,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和对应策略。因此孩子“支离破碎的自我意识”,也就在这种状况下产生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与“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相关文章
头脑特工队 情绪管理
头脑特工队五种情绪是什么
逗孩子的陋习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轻度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看过“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还看
BB语言、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改善自卑心理呢?
孩子的坏脾气和父母宠爱有无关系?
顺从父母就是好孩子了吗?
“好孩子”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表现好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北京部分中小学生欢聚中国园林博物馆参加夜宿活动
    第十届欧亚幼教展洪荒之力来袭 只为11.18等你来
    13岁熊孩子挥霍二十余万元 老父望警方将钱追回
    哈尔滨幼园霉变大米事件续:检测合格 4负责人被处理
    5岁女孩遭单元门切断手指 物业称家长看管不到位
    四川将立关爱领导组 协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0岁小学生丢手机怕父母责备 报假警谎称手机被抢
    哈尔滨幼儿园霉变大米事件负责人被处理
    "双非儿童"难入读香港名校 深圳正研究返回机制
    西安探索中小幼教育共建共强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女婴降生"姗姗来迟" 恰好赶上与父母同月同日生
    低龄留学误区多 家长需小心避免
    西安幼儿园教师疑似虐童涉事教师称遭胁迫写说明
    孕妇带着小孩盗窃 一分钟偷走两部手机
    甘肃教育厅: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推进不力将被问责
    老师还原"高考志愿篡改事件" 并非蓄谋已久
    哈尔滨幼儿园霉米事件:检测合格但4人仍被处理
    "名校加工厂"衡水中学在国家级贫困县康保县建分校
    瑞典难民儿童卖淫 因无经济来源成牺牲品
    父亲瘫痪女孩烧伤手指 重庆"单手姑娘"考取一本
    初一女生因不愿借钱遭霸凌 打人者未满14岁不予处罚
    两天内未缴培养费 近百名新生被取消入学资格
    青岛5岁女童爱偷吃头发 胃里取出大量毛发结石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大赛 湖南代表团大满贯
    23年轻妈妈怀人鱼宝宝 罕见畸形已终止妊娠
    学霸放弃普高规划出国 高中国际班受追捧
    杨志彬:应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熊孩子不想写作业 伪造家中被盗携2000元离家出走
    骗子花万元买脑瘫男童乞讨 为唤起"善主"同情心
    妈妈不让吃肉胖女孩离家出走 专家揭秘"熊孩子"出走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