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个性培养 >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

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

2020-09-04

孩子们在探索周围和远处新东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危险、未知的对抗以及新的社会关系,他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这里有五种行为模式、五种针对对抗的反应行为:攻击性反应(积极进取),逃避(逃跑),恐惧(躲藏),社会规范行为(寻求帮助),放弃(屈服)。

我们的身体很熟悉这五种行为方式,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

当孩子快速地东张西望时,我们把它作为寻求帮助的信号。

把一样东西扔开表示逃避:我不要!

而在攻击性行为中,孩子执著于实现自己的愿望。

孩子的对抗意味着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行为很熟悉:孩子把自己藏起来,尝试着以此去解决问题或避开对抗。孩子把自己藏起来而让父母找不到他们,这对父母几乎是一种创伤。

孩子因为害怕对抗而耸起肩膀,他的消极抵抗还体现在耸肩造成的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

孩子面对问题时,也像成年人一样全身挺直,他抬起头,眼睛直视对手并试图表明,自己要什么或者不要什么。

如果孩子屈服了或者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对抗,他会把头偏向一边,露出脖子,仿佛在说:你可以咬我,我不会反抗的。同时这也是信任的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咬我的!所以我把脖子露出来!他抬起睁得大大的眼睛,以这种方式向进攻者宣布:你不会咬我,因为我非常确定你不会对我做什么。一个肩膀略微抬起,脑袋稍稍倾向一边,这构成了一个画面,我们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这表示:我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我想和你交流一下!

在孩子身上发生这种行为被称为胆怯。孩子一方面不想别人对他做什么,另一方面又尝试着要与人交流。明显的羞涩以及我们这里所描述的信号,并不是一种拒绝,不是拒绝交流的标志,恰恰相反,是在为接受将要进行的交流做准备。而生理上的信号却始终如一,他们缩着身子,稚嫩的脸上睁着大大的眼睛向外张望。

这种羞涩或者胆怯和一种天生的恐惧有关,也就是害怕陌生人,以及周围那些与自己的照料人不同的人。最初,当父亲剃光胡子后,儿童会认为那个长满胡子的男人一下子不见了。好似来了一个陌生人,家里的节律也变了,让人不习惯了。孩子最初的反应是合乎天性的,他跑开,或者把自己藏到母亲的背后,他只敢睁大眼睛远远地观察,这个陌生人是不是会威胁到他,还是可以和他和平相处。一般而言,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头略微歪着。而如果孩子把头摆正,则表达了他对某个目标有兴趣。这个动作只是给人以目的明确的印象。 没有攻击性是种错误

一家人声称,在他们家里没有攻击性。这也是一种错误。攻击性是存在的,人们必须正视它,就像对恐惧一样,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孩子必须学会克服他的恐惧。为了摆脱恐惧,为了对付那些引起我们恐惧的事物,他可以做些什么呢?陌生的现象一旦变为熟悉,就不再可怕了。我们的情感需要得到回应,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而忽视它肯定是错误的。陌生就像是一种突然而至的疾病,同时引起我们的恐惧和好奇。通过接近(克服逃跑反应)和询问,我们试着去熟悉它。

在那些表面上不存在攻击性的家庭中,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怎样一种冷漠而微妙的爱被剥夺的状态(这正是攻击性中最糟的形式)。太多的东西被忽略了,而这正是对现实的漠视,也就是从真实感情中抽身而去;人们回避对抗,对着现实眨眨眼睛,它不适合我。不去注意别人,这正是遭遇对抗的表现。这是我们的一种自我欺骗,这种自我欺骗并非由于人与人之间正在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交互关系而引起。

此外还存在一种避雷针效应:洋娃娃被拆散,东西(意外)破了。忘记别人说过些什么(爱的剥夺);无法准确理解(对爱的剥夺的压抑)。僵硬的笑容根本无法表达什么。他人的感情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期待的反馈。

攻击并非必然毁灭

攻击体现出一种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些父母不愿对他们的孩子承认这点。同时,这种本能并不必然就具有破坏性。孩子像任何一种生物,试图保卫自己的意愿、目标以及领土,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肯定,攻击是一种本能而并非仅仅是由外部条件和影响而造成的结果。这种本能由激素引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激素种类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攻击类型。攻击的第一种类型来自于人类的狩猎冲动。这种攻击的意义和目的是进攻和杀戮,这是一种主动的攻击,倾向于首先采取行动。第二种类型的攻击是另一种激素类型,它主要用于防守。人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进攻,它激励人们保卫自己的领土,保卫自己的财产和生活,保卫家人,甚至是保卫自己的观点。当你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比如说威胁,这就像病毒一样,激励着你。一旦刺激消失,攻击也会逐渐消退。

那种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攻击本能是以成功为目的,因达到目的并且获得战利品而得到满足。另一种防御性的攻击则在威胁消失后自动消退。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目的性行为一旦启动,如果遭到外界阻止,无疑会引发攻击。如果孩子想要碰什么东西,却被母亲阻止。那么他的反应就已经带有攻击性。他大声哭喊,拼命反抗。这在换尿布的时候常常发生。婴儿的目的性活动妨碍了母亲的动作。也可以说是她阻碍了婴儿的活动。这个年龄的孩子会用哭喊来表现这种被归类为攻击性的行为,这是他们在这个阶段唯一具有攻击性的抗议手段了。以后有一天他也会试着去打他的母亲,因为他的行为受到了母亲的阻止。

在这里阻止目的性行为的还包括,让孩子停止游戏去吃饭。事先没有询问就打断他正在做的事,这必然引起他的攻击。当丈夫以及妻子忙到一半被打断时,他们的反应也同样会如此。因为孩子总是很主动,所以他们的攻击冲动更频繁以及更快速地被激活。这在孩子之间也产生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哥哥正用积木搭个塔,弟弟经过的时候把哥哥的心血都给毁了。

幼儿把一只玩具鸭子拖在身后,并且无论到哪,他都拖着它。当他拖不动它时,毫无疑问他的反应会带有攻击性,他开始哭泣,因为他的活动欲望遭到了阻止。成年人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比如当他们的车进了死胡同或者被别人超车时,其结果必然是攻击。所以成年人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现象,不要简单地去中断孩子的某种活动。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使是孩子,也可以与他们达成协议。孩子也是人,也具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比如说,应该这样宣布吃饭时间:我们约定,你应该尽快过来吃饭。这是预先给出警告,允许孩子自己去结束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因为可能是危险的而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必须接受孩子的攻击反应。

在这里,我们把攻击作为一种对于目的性行为被打断的本能反应。如果攻击无济于事,而我又别无选择,那就会引起挫败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与“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相关文章
头脑特工队 情绪管理
头脑特工队五种情绪是什么
逗孩子的陋习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轻度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看过“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还看
BB语言、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改善自卑心理呢?
孩子的坏脾气和父母宠爱有无关系?
顺从父母就是好孩子了吗?
“好孩子”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表现好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药儿园”暴露了学前教育监管盲区
    广州暂停正在试点中的婴儿安全岛
    小学报名做20道题不会写字用拼音
    吉林市涉事幼儿园3名负责人被刑事拘留
    沈阳一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需交白纸300张
    英学霸嫌作业少带同学游行被停课
    小学生没考满分不愿出门做题自罚
    校园周边“活物玩具” 受小学生热捧
    小学老师罚学生跪操场称学生自愿
    少年为报复父亲暴打同学求进班房
    一男孩从学校五楼坠落尚未脱离危险
    少年两次捐髓救母被誉“反哺典范”
    一村小2老师16娃,班主任坚守7年
    吉林又现幼儿“被服药”执照已吊销
    十三岁少女痴迷“追星”被父亲砍死
    父母找“重点”学校儿子来回被折腾
    湖北又现“药”儿园为何又是病毒灵
    小学生连捐五学期压岁钱给贫困生
    5岁小孩每天做12道数学题写5个汉字
    多地曝出幼儿园“喂药门”广州妈妈申请信息公开
    无记名投票举报抄作业学生
    幼儿园32名儿童食物中毒 2人死亡
    26岁妈妈抱一岁儿子跳楼 双双殒命
     6岁男童幼儿园内突然死亡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世界睡眠日 8成中小学生“睡不够”
    拿什么来拯救儿童安全
    幼儿园说不清的“秘密”?
    老师制特别成绩单给家长看拔高分
    不得擅自组织幼儿及中小学生服药
    广州一幼儿园老师罢工 500幼儿无法正常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