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个性培养 >从宝宝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

从宝宝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

2020-09-04

反映儿童气质的九大方面

一、活动水平反映孩子的日常活动量。

好动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

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二、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

规律性强的孩子: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

规律性弱的孩子: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三、趋避性指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

容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

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四、适应性指孩子是否容易适应新环境。

适应性强的孩子:不怕换环境,但若在不良环境中也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

适应性低的孩子:虽然适应有困难,不过适应以后,也能表现得很好。

五、反应强度指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

反应强烈的孩子:易得到较多关心,但也会夸大事实被人误会,有时大哭大闹令人难以忍受。

反应弱的孩子:养育较省心,但可能被家长忽视,缺乏应有的关注。

六、情绪本质指平日主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愉快、友好)的还是消极(不愉快、不友好)的。

乐观、快乐的孩子:令人喜欢。但有时过于乐观也会带来麻烦。

冷冰冰的孩子:让人感到不快。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内心也渴望快乐、友好。

七、坚持性指做事遇到阻碍、困难时,克服障碍的坚持程度。

坚持性高的孩子:显得固执、任性, 但他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好成绩。

坚持性低的孩子:遇挫折容易放弃,怕困难。不过,他们容易听从大人的劝告,显得听话。

八、注意分散度指做事的专注或分心程度。

注意易分散的孩子:会影响做事、学习的效率,但长处是容易被抚慰、劝说、诱导,尽快注意到周围发生的情况,这些情况有时是有用的。

注意集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做事效率高,但过于专注也会忽

视周围的重要信息。

九、反应阈指对声、光、温度、气味等生理性感知的敏感性,以及对人表情、态度变化等社会性特征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善察言观色,但太敏感则可能出现如睡眠障碍、水土不服、胆小等问题。

不敏感的孩子:显得感觉较迟钝。虽然会忽略很多细小变化,遗漏一些信息,但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孩子免受外界刺激的干扰,较少发生敏感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与“从宝宝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相关文章
头脑特工队 情绪管理
头脑特工队五种情绪是什么
逗孩子的陋习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轻度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看过“从宝宝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还看
BB语言、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改善自卑心理呢?
孩子的坏脾气和父母宠爱有无关系?
顺从父母就是好孩子了吗?
“好孩子”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表现好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别让孩子“电视中毒”
    孩子也需要减轻压力
    孩子健康成才需要取长补短
    与孩子交流信任是最重要的
    说谢谢让孩子学会感恩
    当今的社会需要什么样性格的孩子?
    老辈人带大的孩子心病多
    五种高危性格父母要留心
    中国孩子常见的几种烦恼?
    如果您错怪孩子了该怎么办?
    什么是儿童进食障碍?
    给孩子树立榜样是需要注意什么?
    孩子必须经过的阶段---反抗
    警惕儿童脑瘫引发四大心理障碍
    三招教父母给宝宝讲道理
    父母不快乐 孩子就不快乐
    什么样的动画片适合自闭症孩子?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
    如何让缠人娃变得独立?
    嫉妒源于哪里?
    男孩“恋母”源于心理脆弱
    孩子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吹嘘自己?
    儿童“穿越体”的背后
    引发亲子沟通障碍的10种原因
    家长要注意的几种坏习惯
    别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惊小怪
    每天父母应该听听少儿心底梦
    如何对待多血气质的孩子?
    别让您的宝宝成为“心理孤儿”
    孩子的性格真的需要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