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的检查,证实怀孕24周后的胎儿有听觉功能,并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体现。
例如,早在1985年,英国最高的科技专业期刊《英国妇产科学杂志》92卷第777~779页,就颁发了一篇《胎儿能听到声音和学习吗?》的医学综述。该文章通过回顾三十多篇颁发过的相关医学实验陈诉,证实了怀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传入宫内的各种声音,而且在出生后对在宫内多次听到的音乐有再认的体现。
其实在我国,胎教这一名词早已不是古代或国外某些人认为的是对胎儿的“教育”。 国家科委“八五”攻关 “胎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刘泽伦,通过与北大病院、人民病院的产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声,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革,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但能听到声音,并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清闲的体现,对噪声则体现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子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泣而转为宁静地入睡或进入平静状态。北京医科大学刘斌教授,也认为“从第6个月起,胎儿就能够聆听着世界。能感受刺激,做出反应,并能分辨出差别的声音,甚至能记忆学习。胎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世界医学结合大脑神经元和网络发生、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进一步确认给6个月以后的胎儿适宜的声音刺激,能诱导听觉神经通路的和大脑听觉中枢的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更有利于建立更加丰富的大脑网络,给出生后的智力开发奠定一个良好的大脑神经网络的物质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由刘泽伦编著的《胎教的实用与科研》一书中,和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刘泽伦编著的《胎儿大脑促进方案》一书中,都强调胎教决不是对胎儿的教育。因为胎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在宫内胎儿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
所以“胎教”的科学素质和内涵,是从合理的膳食营养与丰富适宜的环境,对胎儿大脑的正常生长发育给予维护和促进,以便大脑网络构建得更丰富。
回顾科学胎教,我国医学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南到北就有许多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教授和产科临床主任医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不少必定结果与优生效果。
例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病院宋伟炳教授、贾晓芳主任医师,在1985年就对胎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证实:在听觉功能和脑干听觉通路上,进行音乐促进的婴幼儿的神经功能发育,优于未接受过这种刺激的婴幼儿。其后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报》4版上,颁发了北京协和病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教授的《“胎教”大有可为》的文章等。
科学的胎教理念,特别是刘泽伦的“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从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维护和促进胎儿大脑生长发育”的科学胎教理念,十多年来已被许多产科医生和普通家庭所接受。而且,在科学的胎教理论指导下,出生了许多体格健壮、智力超常的孩子。例如2004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中播出的“科学面对胎教”里的翟逸清、马诺然两个智力超常儿,就是这些为数众多的胎教儿中的普通代表。
上一篇:2017胎教法宝“海豚疗法”
下一篇:2017胎教法宝“海豚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