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宝宝乘车六不宜-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安全知识 >出行安全 >出行宝宝乘车六不宜

出行宝宝乘车六不宜

2017-04-19

一、不宜坐在副驾驶位置

有些父母喜欢将宝物摆设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其实副驾驶座位对孩子来说很危险。因为相对于成人来说,婴幼儿的头部占身体的比重大,颈部因此更易受到伤害。当车子急刹车时,副驾驶位置上的婴幼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固定,颈部将遭受巨大的外力,伤及颈椎甚至脑部。

有的车具有双气囊,一旦发生危险气囊崩开,挡在人与车体之间,使人免受伤害。但由于孩子上身较短,气囊崩开的位置往往是在孩子的头顶,非但掩护不了孩子,反而会造成伤害。此外,气囊瞬间张开的发作力很强,像是一记迎面击来的猛烈重拳,大人如果直接挨上都会受不了,更何况孩子。所以,12岁以下的儿童必需坐在后排。

二、不宜成人抱着坐

许多家长乘车时抱着孩子,以为这样很宁静。事实上,孩子在此种情况下也是易受伤害的。因为孩子坐得比力低,头部刚好在家长的胸部,如果发生猛烈碰撞,家长的胸部会自然向下压,猛烈压下孩子的头颈,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损伤。此外,当汽车在50公里的时速下发生碰撞时,车内物体的重量将猛增30倍,意味着一个体重大约30公斤的儿童,在碰撞瞬间酿成一个重达1吨的发射物,这时家长根本无力掩护怀中的孩子。

三、不宜小孩系成人宁静带

为了宁静,不少家长喜欢给年幼的孩子系上成人专用的宁静带。一般来说汽车座椅和宁静带是专为成人设计的,不适合儿童。孩子使用成人的宁静带,如果系得太紧,在车祸时可能会造成致命的腰部挤伤或脖子、脸颊的压伤。如果系得太松,发生猛烈碰撞时,儿童又可能会从宁静带和座椅之间的空隙飞出去。

四、不宜让孩子在车内玩耍

有些家长为了全神贯注地开车,不让孩子纠缠本身,就带些玩具让孩子在车内玩耍。这会发生什么不测呢?在行驶过程中,孩子会随着车子的运动前后摆布摇晃,孩子专注于玩耍会忽略自我掩护,如抓住把手等,这就容易撞到车内硬物。同时,一些较硬的玩具也可能在不规则运动中伤害孩子。

五、不宜开车时与孩子说笑

不少家长把行车途中的共处时间当作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好时机。父母边开车,边与孩子聊天,甚至说笑。这样由于将注意力分散在孩子身上,严重影响行车宁静。开车时必然要注意力集中,出车前要嘱咐孩子平静。如果孩子有事情求助,最好找合适位置按规定泊车,然后再处理孩子的事。

六、不宜将宁静座椅安置在前座

一些家长为本身的孩子选购了儿童宁静座椅,却把它安置在汽车前座,以为这样可以随时注意孩子的宁静。其实前座并不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它的不宁静因素在前面已经有所说明。专家建议在汽车后座的中间安置儿童座椅,这个位置的宁静度最高。因为,前有前排坐椅,后有尾箱(指三厢车),摆布都有缓冲区。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与“出行宝宝乘车六不宜”相关文章
孕妈妈挤地铁公交该怎么办?
带孩子坐火车五大注意事项
蔡少芬搭机险流产 孕妇如何乘飞机
马路灰尘对宝宝健康危害大
盛夏应预防儿童车内中暑
如何预防儿童意外溺水
给BB的乘车安全上把锁
宝宝平安度夏的意外防护大全
看过“出行宝宝乘车六不宜”还看
给BB的乘车安全上把锁
职场孕妈乘地铁要小心“地铁病”
铭记那些数字,因为它们本来可以避免
放开那个宝宝,让安全座椅来!
安全座椅,安全也需要正确激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宝宝人生第一次体检,都要注意什么
    宝宝上幼儿园 家长如何了解幼儿园的一天
    先学拼音还是先学英语?妈妈们应该先搞明白这一件事
    8岁治疗犬获博士学位 网友吐槽:活的不如狗系列还是单身狗
    千名教师引导学生为爱豆声援,你们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吗
    父母不可不知的10宗罪 扼杀聪明宝宝
    孩子腿疼不一定是生长痛,要警惕:风湿性关节炎
    男童玩健身器材导致截肢,监护人一秒都不可分心
    查字典网整理 8条安全隐患请牢记 安全面前无小事
    家长6年时间总结:报兴趣班的8点建议
    养成这六种学习习惯,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积木最适合开发大脑 搭积木像科学家的思考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年底前必须完成
    夏季带孩子去户外,一定准备好这三点
    最高法:疫情期间“熊孩子”用父母账户打赏主播怎么办?
    孩子分房睡一定要科学 孩子心理更健康
    新生儿“举手”睡姿要纠正吗?投降式睡姿学问大
    如厕训练的时机掌握好,独立好习惯轻松养成
    1岁宝宝的安全感建立期,父母要多陪伴多宠溺
    3—4岁逻辑思维敏感期 家长如何培养
    母乳喂养宣传日 “母乳喂养,给宝宝更多保护”
    应酬场合上不适合把孩子托付给这三种人
    父母必看 有哪8大战术可以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不爱看阅读? 针对不同的年龄选择绘本
    辣妈帮8周岁主题#我是多元辣妈# 引领妈妈走向卓越
    外籍学生免试入清华北大,山大三女配一洋
    新生婴儿护理 夏季选择什么样的衣服
    孩子拖拉爱磨蹭,家长不妨试试这5招
    两会2020 灵活就业女性退休新规定的提案
    爸妈,拜托,7岁前请和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