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主题】
一年级的孩子们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愿,却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孩子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同学沟通和合作。这些问题往往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课改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有趣的情境能促“学”,那么如何把握情境的特点,又怎样科学的运用情境呢?如何组织一年级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呢?课堂上如何关注孩子的情感?我从“分类(二)”这一课得到了一点启发。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课改教材中的一节活动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整理房间〉这一活动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这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感知分类的多样性,不同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案例描述】
课的开始,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诙谐、有趣的片段,并配上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孩子们被这父子俩逗得哈哈大笑,呀呀大叫,兴奋异常,都在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这首歌。
课件刚演示完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去挑帽子作礼物,几乎全班的孩子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帽子的类型只有两种,颜色也只有三种,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分类很简单(在幼儿园已学过简单的分类),学生很快按照颜色、形状、个数分了三种。
师说:同样的帽子,你们却分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真了不起……
这时一个怯怯的声音说:“还有。”
举手的是朱于悦,这个孩子平时较内向,很少举手,我马上让她说。
她说:“把布做的放一起,毛的放一起”。观察的多仔细啊,学生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我及时给予表扬,教室里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画面一转,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买完帽子回到家,妈妈买来好多的水果,叫大头儿子赶快洗一洗,分一分。
师说:老师把这些水果的图片带来了,你们会不会分?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把水果领回去,小组内先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再小组讨论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的。
小组的同学讨论非常热烈、认真,不时有孩子说:“老师,我们小组已分出三种了。”“老师,你快过来,我们已分出五种了……”我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小组汇报的时间到了,蝴蝶组第一个汇报,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说:“我们按颜色分把红的放一起、绿的放一起、黄的放一起,按形状分把圆的放一起,不是圆的放一起,按个数分把一个的放一起、把两个的放一起、把三个的放一起、把很多的放一起,按大小分把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按吃法分把要剥皮的放一起、不用剥皮的放一起。”
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还有还有”不少小组都纷纷举起了手。
草莓组说:“还可以分成地上和树上的。”
苹果组说:“还可以看他的皮,分成带刺和不带刺的。”
“还有”,候家骏已迫不及待地边说边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他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思维特别活跃,但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说话也有点结结巴巴的。我想他一定有特别的想法,虽然他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站了起来,但我还是示意让他说。
他说:“我也是按颜色分的”,我一听,就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回答,说:“好,说过的就不重复了”,并让他坐下。看我已不让他继续说下去,他的脸上写满了茫然和失望,但也无奈地坐下了。
我继续了下一环节。但当我让孩子们把人物进行分类时,我却注意到其他孩子都在热烈的交流着,只有这个平时最活跃的侯家骏坐在一边不说话。
难道我没让他说完,他就生气了?有其他原因吗?
我走了过去,摸了摸他的头,还未等我开口,他却急在我之前,满脸不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有要说的,你却不让我说”。
师说:“我不是让你说了吗?可你在重复别人的分法,没有创意”。
他说:“不是的,我是按冷暖色分的,跟他们分的不一样,把红的、橙的、黄的、紫的放一起,这几种色属于暖色,把绿的放一起,它属于冷色调”。
我的心咯噔地往下沉,笑容凝固在我的脸上,这么富有创意的想法却让我的武断给扼杀了,我感到非常地惭愧和内疚,我该如何补救我的失误?跟全班同学说,我刚才打断侯家骏的话是错的,其实他还有更有创意的方法,大家想听吗?然后让侯家骏把他的分法说给大家听。我如何在孩子们面前下这个台?况且这还是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又会如何看待我?安慰他几句?就让它过去?我能这样做吗?“课改”就是“改”在一切的教学活动要“以生巍【”,教学过程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做,也许以后他都不会喜欢数学了。我这样做还是一个教师吗?
我应该选择前者。
于是,我不动声色继续让孩子们把图片上的人物进行分类。由于前面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好,学生对分类的多样性掌握得很好,再加上有趣的情境,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学生分了好多好多种,就连我备课时认为学生不一定能把人物按是否是一家人进行分类,结果好多学生都能把“大头儿子”一家放一起,其余人放一起,达到了我的设计意图。
等孩子们基本上发表完意见,我毅然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我的遗憾……,我注意到发言后的侯家骏,带着他那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欢欣的坐下了。
【反思与问题】
1、记得一位中国的数学家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知觉活动便能较自觉、顺利的开展,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思维得到发展。这节课我创设了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这一情境贯穿整节课,学生熟悉的人物,精美的动画,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孩子们所熟悉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诙谐的故事,把孩子很快进入到情景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时间,是较符合课改精神的。但如何组织一年级的孩子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我在“分水果”这一环节处理得比较好,我要求孩子先说一说有些什么,然后再说分类的标准,最后动手分。这样孩子们讨论的目的很明确,而不是为讨论而讨论,以至陷入讨论的误区。
孩子真的是我所尊称的学习的主人吗?——这是这节课后值得我深思的问题。虽然我学了很多的“课改”理念,也在课堂上放开让孩子探索、研究、提问……,可在我的脑子里,我真敢放开吗?我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竟粗鲁地打断了孩子的发言。放开了怎么收?如何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又能不浪费时间呢?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上一篇:大班数学教案:吃香蕉
下一篇:大班数学教案:动动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