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为三条:
1、有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愿意自己动手探究问题。
2、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3、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的倾向。
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我们强调:情感态度优先考虑,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
与以往常识教青的目标不同,情感态度如今被认为是首要的目标。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在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要有以往常识教育中热
爱大自然的目标,更要强调幼儿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态度。教师判断幼儿的对错已成习惯,但却很少注重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幼儿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接纳他人的观点、看到他人的探究和发现的价值,也是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所应获得的情感态度。此外,在当今呼唤能动个体的时代,幼儿有想法固然重要,但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更是至关重要。
二、探索发现学习,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教青策略
1、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已享有作为一个独立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权利,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已被公认为极少了。但我们在实际观察和案例分析中却发现,幼儿认知和理解周围世界这种深层的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鼓励幼儿主动探究的心理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不仅不被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教师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甚至视为品德问题而严厉批评。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不同,或与教师的预想或喜好不同时,即使不影响他人或集体,教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命令或劝其放弃,让其去从事与同伴相同的活动。如老师不喜欢青虫,也不允许孩子们探究;孩子们都按教师的要求拣树叶,有几个孩子却在墙根看发现的昆虫,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大声命令快过来,那儿有什么好看的。
教师不适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使得幼儿没有一个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常常以判官的身份判断幼儿探究的对错,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造成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并设法迎合教师,而不是依据事实得出结论。而且,教师总是禁不住表扬那些做得好(也就是符合教师心目中理想标准)的幼儿,从而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甚至放弃自己的探究和发现去迎合教师认为正确的幼儿的想法和做法。长此下去,幼儿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更难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
因此,要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教师必须避免上述问题。做到: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2)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兔误解或伤害幼儿。
幼儿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事物,有他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教师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有时还需要教师以幼儿的方式操作物体,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意图。 (3)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作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地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特别引起注意,更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4)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
地接纳和认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他们的看法,不把教师的想法在幼儿没有相关经验时强加给孩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价值,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2、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在科学教育教案,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剌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即材料引拿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又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应该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教育所期望的许多教育目标和经验。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材料丰富多样,物化着广泛的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重视每周几次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丽在其他时间里可供幼儿自由探索的材料更少,缺少对教育目标的物化,科学区和自然角壁的材料往往其观赏和
展览价值而遭到教师的批评,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剥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和条件。
(2)材料其有可选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
(3)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4)易构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易于使幼儿发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关系。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青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投放材料,如可以用材料构成问题情景,可以开放性地投放材料,也可以由简单关系到复杂关系分层投放材料。
3、使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指导策略。
(1)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是学前儿童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兴趣使幼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没有兴趣,儿童就缺乏学习的动力。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前提。
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这许许多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许多价值和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儿童,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教师要把科学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随时支持幼儿个别或小组发起的探究活动。 (2)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成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
幼儿园现行的科学教青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孩子的手脚,孩子能够运用感官并亲自操作,但幼儿的头脑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幼儿的头脑总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运转,听教师的解释,看教师让看的东西,回答教师认为幼儿应该知道的问题。这是一种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是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而作用的结果是不断强化或调整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的认识的过程。它应该包括以下必要环节和要素:
①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教师预想的问题如果不成为幼儿自己的问题,接下来的操作就不是幼儿的主动探究。
②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即主观原有认识与客观物体和事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猜想,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是无法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作用的结果、事实将调整幼儿的认识,验证幼儿的解释是否适宜。这是客观现实与幼儿的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真正的主动建构过程。④幼儿应明显地看到操作的结果或获得直接真实的体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就注定了他们难于理解和发现隐蔽的、间接的事物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描述发现的过程,使幼儿在复述和回忆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澄清他们的思维过程,明确意识到事物间的关系及影响的主要因素等。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明显的关系直观化,或提供类似的经验,使幼儿注意到事物间的关系。
(5)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幼儿学习记录收集到的信息或观察、操作的结果,对于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且,记录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此外,记录还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
4.引导和帮助幼儿依据事实得出结论,并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形成解释,为幼儿创设不断运用新经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