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阶段的幼儿动作发展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大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我根据《我们一起捉狗熊》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它们变成"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身体保持平衡,这既是一种新的锻炼方式,又适当地增加了平衡能力锻炼的难度,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形成了适度的挑战,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用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的"宝宝",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软海绵等不同的地方走的动作,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规则进行游戏。
3.敢于挑战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平衡木当"桥""烂泥潭",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营造具有游戏情境的场地。
2.听过故事《我们一起去捉熊》。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包括教师)。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
4.请一位老师配合扮演"熊"。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教师和幼儿每人抱一个浴巾宝宝,一起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儿根据经验和想象,提出简单的创造性的玩法,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大家一起"带宝宝做游戏",起到热身的作用。)
二、在情境中开展游戏。
1.熟悉场地。
请幼儿观察小桥、泥潭、山洞在场地上的分布,并根据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三角巾颜色站到相应一组场地前。
初步尝试走过小桥、踩过烂泥潭,第一次去捉熊。
设置情节:今天熊不在家,让我们沿着原路回去吧。
(第一次游戏设置"熊不在家"的情节,让幼儿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有机会针对难点进行讨论,练习重点动作,相互学习。)
2.重点练习"踩"的动作。
师:刚才去大熊家的路上,哪里最难走?怎么走才能不摔倒呢?
幼儿交流经验后,得出"抬高腿、慢慢走"的动作要领,再到"烂泥潭"进行练习。
(幼儿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独立探索和思考后的经验,促发了他们独创思维。)
3.加深难度进行游戏。
(1)抱着宝宝去捉熊。
师:宝宝也想跟着爸爸妈妈去捉熊呢!我们要怎么保护他们?
(到达"山洞"后,配班教师扮演大熊从山洞里出来,慢慢追赶。大家赶紧回家。)
(幼儿手上抱了"宝宝"之后,动作难度加大;"熊"的存在,使幼儿在游戏中伴随紧张的心理,这也加大了动作的难度,使幼儿的平衡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
(2)增加器材难度再次去捉熊。
师:大家快关起门,观察熊在做什么。
("熊"增加平衡木,把"桥"变长,增加一层垫子,把"烂泥潭"变得更深。)
师:你们能顺利地走到熊那里去吗?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转折情节进行游戏。
师:回家后一起关上门,观察熊又做了什么。
(熊很伤心,表达了想跟人类做好朋友的愿望。)
师:听到熊说了什么?你们想跟熊做朋友吗?怎么才能让熊明白我们的意思呢?
幼儿去找熊,安慰他,跟他做朋友。
(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的心理发生了转折。带着对熊的理解和同情,又一次踏上"找熊"的路,使重复的动作练习变得更为有趣,并激发了幼儿关心别人、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整理运动。
师:熊妈妈平时是怎么跟宝宝做游戏的呢?我们一起学她,带着自己的宝宝做游戏。(骑马、滑滑梯、滚一滚)
(和熊妈妈一起游戏,"浴巾宝宝"在幼儿身上滚动、摩挲,起到放松的作用,又承接了前面的情节,顺应了游戏中发展的情绪。让游戏内容自然地转移到安静的整理活动,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从兴奋、激动,到安静、平和,从而结束游戏。)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活动:熊二的心
下一篇:大班健康教育教案《地震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