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教案 > >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2013-08-19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初步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混合节奏型。

3、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节奏的乐趣,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活动准备:

十六宫格、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教具各一样、日历簿一个,磁铁若干、小棍棒、音乐磁带、录音机、铃鼓、口哨、水果卡片、水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兔子舞》将幼儿带入场:

1、请幼儿歌唱《小天使之歌》,问幼儿是否喜欢音乐?

讲述音乐来源于生活,也是美的体现!

2、介绍节奏,告诉幼儿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拍手、拍黑板、踩地板、口哨、铃鼓所打出的节奏、妈妈炒菜的声音及洗衣服的节奏。

二、出示十六宫格:

1、介绍十六宫格,让幼儿猜猜十六宫格是用来干什么?

2、出示水果卡片,让幼儿将水果卡片放入十六宫格中,然后让幼儿在装有磁铁的格子里拍一下手,并给只有一个水果卡片的格子的取名,边拍边念。音乐起-----

3、从十六宫格里拿出部份磁铁,问幼儿没有磁铁的格子里要不要拍手?然后给没有磁铁的格子取名。再请幼儿随音乐边拍过念。

4、请幼儿给水果卡片找朋友,再给有两个磁铁的格子取名,然后请小朋友跟着音乐边拍边念。

5、问幼儿一个磁铁、二个磁铁、没有磁铁的格子各叫什么名字?

三、教师小结、出示日历薄:

1、告诉幼儿一个水果、两个水果及没有水果的名字有两个,出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并向幼儿介绍。再作出总结。

四、游戏《节奏舞蹈》

轻音乐开始后,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在场中自由舞动,并引导幼儿踩着节奏跳舞。

音乐起----

五、播放《兔子舞》,带领幼儿及家长离开课室并结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小班律动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优质课-江苏-魏云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中班语言《小猫的生日》优质课(执教:谢海连)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与“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故事教案详案
小班上学期语言儿歌教案《绿树叶
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网鱼》
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幼儿园亲子游戏方案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勇敢的解放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我的好朋友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上班我
中班优秀数学教案《我帮小猴找到
中班数学游戏教案《比一比-轻重
看过“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还看
猜你喜欢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轻
小班安全教案《我会这样吃》
小班美术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给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数
小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红
中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两
小班健康教案《刷牙》
小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下雨的
大班体育公开课教案《运动活动快
小班主题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分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寻找变
幼儿园大班体育课教案详案《快乐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
小班美术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快
中班主题教案《火辣辣的夏天》
大班美术教案《黄瓜和西瓜》
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笑脸娃
小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春天来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蚂蚁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分饼干
小班安全教案《危险的小圆珠》
中班主题教案《叶子》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玩具进
小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大象和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电
小班安全教案《小猫被淹》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好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奇
小班科学教案《电闪雷鸣》
中班数学教案评价《卡片分类》
大班体育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布袋
小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
中班主题教案详案《可爱的动物》
大班美术教案《狮子》
小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两只小
大班体育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体育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爆炸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动
中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爸爸
小班游戏教案《小猴运瓜》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讲卫生
大班体育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晒太阳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珍惜水
大班优秀体育活动教案《运动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水果店》
小班主题教案《爱护花朵》
小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大老鼠
小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