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近期我班的活动主题是“家乡的建筑”,和孩子们聊过了家乡房子的变化,孩子们也介绍了自家楼房的漂亮造型。今天,我就预设了一次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建筑”。正当我想出示范例时,却发现不经意放在桌边的几张范例,因小朋友给自然角的花草浇水不小心而全部淋湿,此时已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这样的范例怎能再展示给小朋友?一筹莫展之际决定另辟蹊径。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对幼儿说:“这是直线宝宝,请小朋友想想,直线可以画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我又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想知道老师要画什么吗?大家边看边猜!”此时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想知道老师的笔下会画出什么来。于是,我把黑板上的一条条直线连接起来,中间又请了曲线宝宝来帮忙,当一幢漂亮的楼房出现时,幼儿欢呼鼓掌。我顺势说道:“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也在自己的画纸上试试直线和曲线的用途吧。”
小朋友们兴奋地边想边画,神情专注,我巡视一番,有的画了楼房、汽车;有的画了轮船、大桥;也有的画了电视塔、机器人------孩子们的创造早已拓宽了我预设的主题。活动结束了,可小朋友和我一整天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离园时,孩子们还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站在画廊前滔滔不绝------
分析与反思:
为什么一次没有范例的艺术活动,会产生如此效果?我开始思索------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幼儿进行艺术活动之前,往往要实施范唱(歌)、范跳(舞)、范画、范作(纸工、泥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模仿范例。而且活动中,教师还会以“指导”为名义去干预幼儿的艺术创作。所以,通常一次集体美术活动后,我们会发现几十张作品整齐划一,却很少有充满童稚、有独特思维的作品。
从事中外教育比较研究的专家告诉我们,在西方,诸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的老师在儿童从事艺术活动之前,只提供活动所需材料,不给儿童提供任何模仿的范例,让孩子自己去操作、探索,发展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自90年代以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在不断转变,已由过去偏重儿童艺术表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开始关注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新世纪,全市启动二期课改,更为我们学前教育开启了一扇天窗。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儿童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持,也成为我们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向。
教师画一张画,孩子照着画,不是创造,是临摹。
教师画一笔,孩子学一笔,不是创造,是模仿。
当然,我们教师都清楚:对幼儿提出学习某种技能或知识的要求,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易评价的显性目标,对教师而言比较容易领会和执行;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却是长期、隐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进行评价。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张出色的范例,能带给孩子赏心悦目的感受,激起孩子绘画动机和创作欲望。但当范例流于形式,成为摆饰,甚至成为孩子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依赖时,我们又该怎样认识它的功能呢?
于是,我陷入另一个困惑:艺术活动还需要范例吗?教师该提供什么样的范例?艺术活动中教师该如何教?幼儿如何学?------望着窗外的水杉我冥思苦想,忽听天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我抬头想追寻飞机的踪影,只见晴空万里,一望无垠,心中不禁豁然开朗。
教学是一门鲜活的艺术。提供范例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当教师真正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一种平等、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当教师拓宽教学思路,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当教师充分地尊重孩子,支持他们的艺术再创作活动,幼儿的思维就会不断向纵深发展------而教师也将在实践中增长智慧,走出迷茫,体会艺术创新教育的乐趣!
上一篇:主题活动:我
下一篇:大班亲子教案:捏面团